雙離合的技術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雙離合變速箱的技術發展歷程豐富且充滿變革。

1939 年法國人 Adolphe Kégresse 就研究出了雙離合變速器,不過隨后 AT 變速箱出現,各大車企轉而主攻 AT 變速箱。

1940 年德國 Darmstadt 大學的教授 Rudolph Franke 率先申請了雙離合器變速器的專利,雖在卡車上試驗但未量產。

1985 年奧迪將這一技術引入賽車領域,“Audi Sport Quattro S1”賽車憑借其取得顯著勝利。

2002 年大眾集團的 DCT 技術在高爾夫 R32 和奧迪 TTV6 上展現威力,同年與途安的 TDI 柴油發動機結合,展現出色燃油經濟性。

2004 年博格華納的 DCT 生產線全面啟動,為豪華乘用車和跑車提供動力支持。

DCT 發展至今,經歷了三次大的技術革新。第一代主要代表產品是大眾公司的 DQ250 和德國格特拉克公司的 DCT450 等,之后針對變速箱整體效率和攪油損失進行優化,誕生了第二代產品。

第二代由電子油泵代替機械油泵,提高了傳動效率,支持發動機自動起停功能,降低整車油耗。

2008 年初,大眾在高爾夫車型上搭載干式雙離合器技術的第二代 DCT,同期福特發布與格特拉克合作開發的 Powershift 變速箱。

第三代 DCT 在提高燃油經濟性方面有設計改進,保留電子油泵,大扭矩變速箱采取機械泵和電子泵雙泵設計,優化內部軸齒潤滑系統,減少變速箱油加注量和攪油損失。代表產品有保時捷的 PDK,格特拉克公司的 7DCT300、6DCT150,奔馳公司的 7G-DCT 等。

如今,DCT 變速箱有了很大進步。NVH 性能提高,降低換擋撥叉噪音和松踩油門的齒輪敲擊聲,帶給乘客更舒適體驗。

控制系統智能化,通過自學習功能和起步策略優化,大幅降低車輛起步抖動。

機械部件電子化,提升系統響應速度,減小零部件體積,部分車企的 DCT 變速箱實現高度系統集成化,優化艙內空間。

系統高度集成化,降低系統可靠性、體積和成本,提高傳動效率,實現驅動系統輕量化和小型化。

在實際駕駛中,DCT 變速箱換擋速度比 AT 變速箱更快,結合手動和自動變速箱優點,不用變矩器,用兩套離合器交替工作實現無間隙換擋,換擋時間短,不到 0.2 秒,傳動效率高,動力傳動由軟連接變硬連接,油耗更低,動力損失小,燃油消耗低。

特別聲明:本內容來自用戶發表,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的觀點和立場。

車系推薦

紅旗HS3
紅旗HS3
14.58-17.28萬
獲取底價
阿維塔07
阿維塔07
21.99-28.99萬
獲取底價
探岳
探岳
19.89-25.99萬
獲取底價

最新問答

泡沫洗車液泡沫豐富度與增稠劑、發泡劑、穩泡劑、表面活性劑等測試成分有關。增稠劑增加洗車液粘稠度,讓泡沫更易形成且豐富持久;發泡劑促進產生大量細密氣泡形成豐富泡沫;穩泡劑防止泡沫過快破裂消散;表面活性劑作為核心成分,也有助于提供豐富泡沫。這些
車用尿素誤加了一點水,是有可能對尿素泵造成損壞的。日常的水中含有較多金屬離子,當這些混有金屬離子的水隨著車用尿素在高溫環境下于發動機內噴射時,會對 SCR 系統或者發動機系統產生影響。若長期加水使用,系統難以正常工作,不僅會降低發動機輸出功
選擇適合自己生產規模的防凍液玻璃水加工設備,需要綜合考量生產需求、預算、設備性能與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因素。生產規模決定設備產能,預算限制設備檔次,性能關乎產品質量,售后則保障生產順利進行。比如小規模生產選價格親民的小型設備起步;大規模生產則需
車用尿素溶液質量標準在國內外各有不同。國內國五汽車尿素標準達標范圍在 32.5 至 33 之間,國六柴油車遵循 GB29518 - 2013 標準,對折光率、不溶物等多項指標有明確限量,溶液濃度需精準達到 32.5%,且溶劑必須是超純水。國
上劃加載更多內容
AI選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