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牌的 L2 輔助駕駛有何差異?
不同品牌的 L2 輔助駕駛在硬件、功能表現、系統命名及合作研發等方面存在差異。硬件層面,攝像頭數量和種類因車型價格而異,雷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功能表現上,自動跟車、剎車雖為標配,但跟車起步功能因軟件調校有別;各品牌對 L2 級以上智能駕駛系統命名和功能不同,實現方式考驗“融合方案”;在研發合作上,不同企業入局時間有先后,成果也各有千秋 。
先來看硬件方面。攝像頭作為重要的感知部件,在不同價位車型上配置差異明顯。價格較為親民的車型,通常只配備一個攝像頭,它就像車輛的“單眼”,努力捕捉前方的路況信息。而高價車型則如同擁有“多重視覺”,會配備兩個甚至三個攝像頭,從不同角度收集圖像數據,為車輛提供更全面的視野。不僅如此,部分高端車型還會在車身四周都配備攝像頭,這就仿佛給車輛穿上了一件布滿“眼睛”的智能鎧甲,無論是車身周圍的細微狀況,還是遠處的復雜路況,都能盡收眼底。
雷達在不同品牌的 L2 輔助駕駛系統中,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的主要任務是感知車輛周圍的環境,收集各類數據,從而幫助車輛更好地“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和周圍的情況。但不同品牌對于雷達的應用和調校有所區別,這使得它們在數據收集的精準度、范圍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都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再說說功能表現。配備 L2 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輛,自動跟車和自動剎車這兩項功能基本都已成為標配,為駕駛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和安全保障。然而,看似相同的功能,在跟車起步這一細節上,卻因各品牌軟件調校水平的不同而產生了差異。國產車在這方面展現出了優勢,其剎車和加油的邏輯經過精心調校,能夠更流暢、自然地應對跟車起步的情況,相比之下,很多合資品牌在這方面就稍顯遜色。
各品牌對自家達到 L2 級以上的智能駕駛系統命名可謂五花八門,功能也各有差異。像蔚來的 NOA、小鵬的 NGP、蔚來的 NOP 等,這些系統的實現方式極大地考驗著各家的“融合方案”。不同品牌在將多種傳感器數據、算法以及車輛控制技術進行融合時,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路和方法,這就導致了各個智能駕駛系統在實際運行中的表現大不相同。
在研發合作領域,國內眾多企業的表現也是各有亮點。百度作為最早從事自動駕駛研發的企業之一,憑借其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廣泛的合作網絡,與寶馬、奇瑞等眾多品牌展開合作,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阿里雖然入局相對較晚,但在車路協同方面另辟蹊徑,通過整合自身在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優勢,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騰訊同樣起步較晚,不過其在開放生態方面積極探索,努力搭建一個多方參與、資源共享的自動駕駛生態系統,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之,不同品牌的 L2 輔助駕駛在多個維度上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各品牌在技術研發上的不同側重和創新方向,也為消費者在選擇車輛時提供了更多的考量因素。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各品牌的 L2 輔助駕駛技術會不斷完善和發展,為駕駛者帶來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駕駛體驗。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