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車用尿素需要控制哪些溫度條件?
制作車用尿素需要在不同環節嚴格控制溫度。比如以農用尿素為原料時,溶解需在70 - 75°C的高純水中,預處理通入20 - 45℃氮氣,混配加入40 - 60℃氮氣排空氣,去離子水加熱至55 - 65℃并維持在60±2℃ 。尿素水解在70 - 75℃,結晶溫度降至30°C。儲存運輸最佳溫度在5℃至25℃ 。各階段溫度要求不同,嚴格把控才能保證產品質量與尾氣凈化效果。
除了上述環節,還有一些關鍵的溫度控制要點。在另一種工藝中,原尿液罐中的原尿需冷卻降溫至85 - 90℃,這一溫度范圍能確保原尿處于合適的狀態,為后續的加工奠定基礎。而通過尿素熔融液體直接生產尿素溶液時,要利用料液槽里溫度為85 - 90°C、尿素含量70% - 75%的尿素溶液,穩定的溫度和恰當的含量,有助于保證最終產品的質量。
在制作車用尿素液時,加熱溫度不宜大于 50℃。這是因為當溫度超過 50℃,尿素就容易分解,一旦分解,不僅會改變溶液成分的比例,還會產生不利于車輛尾氣處理系統的物質,導致尾氣排放無法達標,甚至可能損害尾氣處理裝置。若是可蘭素溶液已經結晶,加熱溫度更是不得高于 30℃,如此才能避免破壞溶液結構,確保結晶溶解后能恢復到可用狀態。
另外,液氨和二氧化碳在合成塔中高溫高壓反應生成氨基甲酸銨時,一般反應溫度在180 - 200℃,壓力在13 - 25MPa之間,這個高溫高壓的環境促使反應順利進行。生成的氨基甲酸銨在分解塔中脫水反應轉化為尿素,此過程對溫度等條件的精確控制同樣不容忽視。
總之,制作車用尿素是一個復雜且精細的過程,每一個環節的溫度控制都至關重要。從原料處理到最終產品形成,再到儲存運輸,只有嚴格按照不同階段的溫度要求進行操作,才能生產出合格的車用尿素,保障車輛尾氣凈化系統穩定運行,助力環保減排。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