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汽車已經不是平民百姓望而卻步的“奢侈品”,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獲得一輛屬于自己的座駕已經并非不可能。在A級家轎市場中,有兩款車型常被人拿來作比較,那就是朗逸和伊蘭特。這兩款車型的風格迥異,但也有些相似之處,今天我們便把兩者的特點做個歸納總結,看看哪一款更受年輕購車人群歡迎。

外觀:年輕人愛的顏值 第七代伊蘭特本屆C位擔當
對年輕人來說,顏值是第一要義,買車最先關注的必然也是顏值。時尚個性的外觀代表著他們特立獨行的性格和審美,更容易給人留下印象。
朗逸延續大眾的沉穩路線,體現著非常濃郁的家族式設計風格。整體車身線條四平八穩,結構板正,沒有什么突兀感。鍍鉻裝飾雖有點俗氣,但也有一絲精致在其中。只是這樣的外偶觀,不免暴露了朗逸保守的設計打法,親身證實了什么是“無功無過”的設計風格——很難令具有創新突破精神的年輕用戶為它買單。

相比朗逸,第七代伊蘭特可以用驚鴻一瞥來形容。整車以感性運動設計理念為基礎,在外觀上營造出了極富沖擊力的視覺感受,獨樹一幟的風格能吸引不少年輕人去深入了解。前格柵的網狀設計形似寶石線條,構建出的楔形元素相互交錯,使得分割出的幾何形體兼備立體感與前衛感,還多了一分凌厲的氣質。車身側面的折線、H形貫穿式LED尾燈、運動尾翼設計的辨識度都很高。從外觀上看,第七代伊蘭特對比朗逸顯然更加拉風,更有態度。

內飾:樸實無華已是過去時,簡約科技才是潮流
與老一輩住筒子樓,擁擠混亂相比,這一代年輕人大都有自己的房間,簡單的裝修風格,各種智能家居,營造出獨特的現代科技風,而他們對于座駕的風格要求,也大抵如此。
先來看朗逸,如果對上一代車型有所了解的話,便能看得出它已經在努力改變,但受家族化影響,始終難以跳出傳統的束縛。復古的T型中控臺在同級別車型中較少出現,旋鈕式空調面板、雞腿式擋桿、機械指針式儀表盤,無一不在訴說著古老的味道。或許朗逸一直想灌輸的是德系機械血統,但同質化嚴重且萬物智能的時代,光有機械怎么能行。當年輕人們看到這樣的內飾風格,必然在內心難以掀起波瀾。

與朗逸不同,第七代伊蘭特緊跟年輕人追求的智能科技,整體內飾風格更具科技感。主駕駛位置采用同級獨有的沉浸式設計,飛航式換擋桿、副駕駛結構扶手、貫穿式空調出風口、64色氛圍燈科技感十足;雙10.25寸智慧連體屏的設計配合平整的中控臺,能夠提供很好的視野感。中控大屏偏向駕駛員一側10度的設計、副駕駛位一側的拉手、低矮的中央操縱臺等細節,都頗具駕駛氛圍,相比朗逸更加智能科技,更符合年輕人“胃口”。

配置:智能化風潮來襲 豐富智能配置更懂人心
進入萬物互聯時代,智能化是一切硬件的基礎要求,尤其是對電子信息特別敏感的年輕人群,智能化已經成為車家生活的標配,很大程度左右他們的購買決策。
朗逸的智能配置較為基礎,配備8英寸的液晶觸控屏,支持胎壓報警、剎車輔助、電動天窗等,總體比較實用。遺憾的是,例如倒車影像、自適應巡航這樣的輔助配置,僅在中高配車型上才有搭載,消費者只能抬高預算才有可能買到搭載部分智能駕駛輔助的車型,會限制一部分預算不足的用戶。

相較之下,第七代伊蘭特在智能配置上明顯更加豐富。其搭載第三代智能網聯系統,提供高度便捷智能語音識別,只需說一句“你好,現代”就能輕松喚醒。系統會按照車主“去環球大道”、“給我放一首周杰倫的歌”的指令完成操作,精準快捷。此外,伊蘭特還支持車家互控、BLE藍牙鑰匙、BlueLink、位置共享等前沿便捷功能。對工作忙碌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智能功能極大地便利了他們的生活:下班回家的路上可以提前打開空調,回家即可享受涼爽的環境,提高生活的舒適度。

總而言之,在這一代A級家轎市場中,朗逸和第七代伊蘭特都各有優勢。相比之下,朗逸還是保留了德系汽車的一貫傳統,但其對市場需求響應較慢。反觀第七代伊蘭特,瞄準了新生代群體,并將最新的科技成果運用在車輛系統當中,展現了北京現代的不俗實力。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