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車在一望無垠的高速公路上,很容易不留神超速,畢竟路況好,車還少,不知不覺油門就會踩深了,還有的司機朋友本來就有超速的不良習慣。高速公路上一定有測速,很多老司機的做法是:看到測速攝像頭馬上踩剎車。降低車速躲避攝像頭的拍攝,然而這個真的有用嗎?或者真的一直管用嗎?我可以負責的告訴的說,未必管用!
我們先看看攝像頭的操作邏輯。國內最常見的雷達測速攝像機鏡頭主要有3.6毫米、6毫米、8毫米、12毫米、16毫米這幾個型號。在高速測速用的主要是16毫米的攝像頭,它的拍攝距離是60米。

按照16毫米的攝像頭來看,車主需要提前剎車,而不是到攝像頭底下才剎車,否則,超速罰款肯定跑不掉。我們再換一個場景,比如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一條又直又長的高速公路非常容易讓人超速,在不知不覺當中非常容易超過120公里/每小時。

一般情況下,在高速上人從發現前面的攝像頭到辨認出來,要花1-2秒不等,人的大腦發出指令到腳踩下剎車,要花0.4秒的時間,而剎車系統產生制動效果,要花0.3秒左右,也就是說從發現攝像頭到產生剎車,可能要花2.7秒。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