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聲
編輯:Mark
出品:紅色星際
頭圖:智能駕駛汽車圖片
據悉,博世近期招聘了十幾位頭部Tier1人才加入感知團隊。從去年開始,博世為了加強端到端的研發,就一直在財大氣粗的砸錢招人挖人,是市場上算法人才的最大需求方之一。
過去一年,這個老牌的Tier 1一直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重塑自己的技術能力。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補課,在今年的高階和中階上,博世開始打出自己的牌。
1. 行業格局變化
眾所周知,國內輔助駕駛行業幾乎是每年都會有新的技術路線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會改變玩家的領先格局。23年是華為憑借無圖“遙遙領先”,24年則是理想憑借端到端后來居上。而25年的主題則是一段式端到端。
特斯拉FSD入華給各大車企上了一課,車企領導們算是真正見識到了什么才是“好用”的輔助駕駛方案。雖然車企領導們經常分不清楚什么是一段式什么是兩段式,但是會對標,點名要帶FSD味的算法方案。
24年國內玩家都推出了端到端的方案,但是和特斯拉FSD相比,總覺得缺一點端味。一位業界朋友表示,如果FSD的端味有七八分的話,國內的端到端也就四五分。
同樣都是端,感受差異咋就那么大呢?其實原因也不復雜,國內許多玩家的端只是套了一層神經網絡的皮,把手寫規則算法魔改成神經網絡,而不是真正基于數據訓練出來的模型。所以,性能體驗上像新手司機而不是FSD那樣老司機。
這也是國內輔助駕駛行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要解決如何將高階輔助駕駛從“可用”做到“好用”。
答案就是一段式端到端,一段式端到端算是摸到了“好用”的門檻了。
目前階段能推出真正基于數據訓練的一段式端到端的玩家非常少。今年上海車展之后,圍繞一段式端到端的激烈競爭主要在華為、Momenta、博世+文遠之間展開。
其中博世算是一匹黑馬。就在一年多以前,博世在高階上還沒什么存在感。即使24年換帥之后,博世的主要表現也是在中階上,通過和卓馭的PK拿下一批項目,在高階上的建樹并不多。
有車企領導試駕體驗過博世+文遠的一段式端到端之后,評價說有FSD味。憑借帶有FSD味的一段式端到端的表現,博世活躍在自主車企以及合資車企今年高階項目的競標中,頭部公司感受到了和博世爭奪的壓力。
而在另一條戰線中階上,博世準備了升級迭代,基于地平線J6E/M芯片來做全域NOA,也就是把中階方案從高速NOA升級到城區NOA。這是25年中階市場最大的變化看點。
今年高階和中階上的變化,又會改變玩家格局。兩年前涌現出地大華魔的供應商格局,而到了今年這個格局也變了,像大疆卓馭由于戰略和定位上過于偏激,競爭優勢下滑。而博世這個老牌Tier 1,似乎是重振旗鼓,高階上緊追華為、Momenta,中階上用技術迭代進行洗牌。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博世還被業界許多人看衰,曾經的ADAS王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年多時間,博世內部究竟發生了什么?
2. 重組試錯和技術富養
24年1月博世XC中國區換帥,這是一次危急時刻的換帥。
此時的博世,在輔助駕駛上無論技術競爭力還是市場份額都在下滑。技術和市場下滑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技術團隊、組織架構、戰略等不適用于國內內卷的輔助駕駛行業。
組織架構上,仍舊是傳統ADAS時代的。按高階、中階、低階設置團隊,每個團隊都有感知、規控、定位、功能安全。這不僅會導致資源浪費,而且團隊之間各搞各的容易互相沖突。
在戰略上,由于還殘留著ADAS時代王者的優越感,出現了悶頭造車的問題,導致產品技術與市場需求出現脫節。
這時的博世在輔助駕駛上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不進行改變和重塑,就會被華為、Momenta這些頭部公司甩開距離。而且留給博世的時間并不多,算法技術迭代太快了,如果連續兩年跟不上,就會像其他外資Tier 1一樣徹底被甩下牌桌。
自我拯救的最佳路徑只有一個,向新勢力以及頭部公司學習和看齊。
在技術團隊上,博世決定引入新鮮血液,從新勢力以及頭部公司引入算法人才。這也是一個公司如果想要后來居上必須要做的,人才的流動,可以快速提升開發經驗,少走很多彎路。
有新人進,就必然有老人走,既得利益者被剝奪利益,也因此招致許多人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不停發帖。遠離XC,避坑XC的聲音不絕于耳。
24年各家公司對算法是普遍裁撤或降薪,博世為了表示誠意,沒有選擇占便宜,反而開出了業界最高一檔的薪資。
在組織架構上也向頭部公司看齊,輔助駕駛行業是軟件架構決定組織架構。軟件算法一變,組織架構也跟著調整。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博世和理想一樣,選擇直接做端到端。在無圖開城競賽時期做得一般的公司,想要后來居上就只能去挑戰最新的技術路線。
感知上,博世一開始就奔著端到端來做,系統架構都是對標最新的架構設計,并根據這套架構來設計組織架構。
一位業界朋友表示,在解決道路場景問題的能力上,端到端類似于火槍大炮,而手寫規則類似于刀槍弓箭,技術代差非常明顯,以前手寫規則遇到的難以解決的case問題,在端到端這里是迎刃而解。
端到端的技術魅力非常大,代價和成本也非常大,費錢、費人、費卡、費數據。最核心的還是費錢,有錢不一定能做好端到端,沒錢肯定是不能。
博世的策略是能省則省:辦公室租金能省一點就省一點,政府補貼能申盡申,省下的錢就補貼技術上的“富養”。
需要卡,就買卡;需要自建數據底座,一年就砸下去數億;在搶一段式和強化學習的人才上,開出最高一檔的薪資。一位獵頭朋友說,博世吸引前沿算法人才,最大的優勢是看重人才的長期成長。
一年花掉十幾億,一年時間,就把卡的數量追上了第一梯隊,和一些新勢力在輔助駕駛上的投入旗鼓相當。
德國總部也逐漸認識到做輔助駕駛還得是China。所以,德國總部那邊不停在縮減開支,而預算和資源向中國這邊傾斜。中國區這邊研發的方案以及人才,向博世全球市場輸出。
這可能是未來博世對輔助駕駛在全球的布局戰略,國內花錢研發,全球市場攤銷。
不過,這個戰略也有挑戰的一面,目前只是端到端這一輪表現的不錯,后續還有強化學習、VLA等技術路線的持續挑戰,能做得怎么樣還是未知數。
結束語
國內輔助駕駛每年一輪的技術路線變化有其殘酷的一面,企業需要不停的投入追逐新技術,一輪投入還沒有收回成本又需要投入下一輪。但是對于后發的企業來說,卻又得到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無圖到端到端,理想和博世就是兩個典型。只要有錢、有算力、算法好、數據質量高,同時能建立好人才團隊以及組織架構,能出好成績。
不過,輔助駕駛的競爭遠沒有結束,這只是車輪戰中的一輪,沒有哪一家能蓋棺定論的說是穩贏的,能彎道超車別人,也能被別人彎道超車。
-END-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