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特斯拉式顛覆!雷軍,特斯拉的中國學徒稱號帶的更牢了?
日前,特斯拉用一場史無前例的車輛自主上門交付,再次刷新了行業認知。副總裁陶琳的微博記錄下這顛覆性時刻:“全程無駕駛員、無遠程操控,最高時速115公里?!?/p>

幾乎在消息擴散的同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評論區——小米創始人雷軍轉發了陶琳微博并感慨:“特斯拉確實了不起,在很多領域引領了行業趨勢,尤其是FSD。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這位剛剛用YU7創下三分鐘20萬訂單神話的小米掌舵人,致敬姿態擺得極低。

回溯雷軍與特斯拉的交集,“敬畏”二字貫穿始終。且毫不掩飾持續追趕的決心。雷軍對特斯拉的態度,有著清晰的時間刻度。
2013年的朝圣,兩度飛赴硅谷專程拜訪馬斯克,成為國內首批Model S車主。他事后坦言:“馬斯克做的事,我們只能跟隨”,驚嘆于其敢在行業空白期押注未來的膽魄;
到2021年宣布造車時坦承“全球純電車除特斯拉外都虧錢”,承認其盈利能力的獨特性;
再到如今YU7發布會上仍稱Model Y為“史詩級神作”、“全球銷冠”,嘴上尊重,手上卻直接亮劍,定價直降1萬貼身肉搏向特斯拉發起挑戰。十年間,敬畏中進攻已成雷軍的肌肉記憶。
特斯拉FSD的純視覺路線雖在華面臨數據合規挑戰,但其構筑的壁壘:FSD純視覺路線積累的十億英里級訓練數據形成算法厚度依然令人窒息,短期難以被超越。
Model Y僅憑62.5kWh電池實現593km續航的電耗控制能力(11.9kWh/百公里)碾壓同級;更別提超5萬根自建超充樁編織的護城河。
而雷軍的致敬,也絕非示弱?!皩W習”宣言背后,更像是小米精心設計的一場差異化作戰。

當特斯拉堅持攝像頭+AI大腦的極簡主義,小米YU7全系標配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融合方案,直指中國特有的“鬼探頭”、無保護左轉等復雜路況痛點。
特斯拉專注重構駕駛,小米則祭出“人車家全生態”。這種將汽車變為智能家居中控的生態黏性,是小米對抗品牌劣勢的殺手锏。
回到價格上,YU7定價25萬起比Model Y低1萬形成精準卡位,卻塞入96.3kWh電池、800V平臺、Orin-X芯片。雷軍用參數碾壓換取用戶容忍新品牌風險——畢竟,再理性的消費者面對比特斯拉便宜還配置更高足以動搖。
更深層的較量在于商業本質上的差異。特斯拉的無人交付秀,本質上宣告汽車正從“交通工具”蛻變為“自主物流單元”——消滅交付人工成本只是開始,馬斯克規劃的Robotaxi網絡和無人貨運車隊,劍指車輛利用率革命。
每輛自動駕駛車更是實時路況采集器,全球數據反哺形成算法霸權。反觀中國陣營,當特斯拉用FSD撬動價值鏈升級,多數玩家仍陷在“續航內卷”與“配置軍備競賽”中難以抽身。
雷軍的“致敬”更像是對行業的警鐘:單點參數的勝利無法撼動系統級壁壘。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需要更多技術原教旨主義,而非性價比捷徑。

特斯拉描繪的是極致聚焦的“輪上機器人”未來,所有進化服務于駕駛本體;小米則依托“人車家全生態”,將汽車打造成移動的智能生活空間。
前者追求極致聚焦,后者擅長生態無縫連接。
這場致敬與挑戰并存的暗戰,最終指向哪里或許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出行終局的想象力必將影響戰局!或許作為消費者該思考的是:在不同科技巨頭定義的未來里,我們的位置在哪里?
互動話題:未來十年,是特斯拉的“極致單品”定義行業,還是小米的“生態帝國”后來居上?您站哪一邊?
小米會成為下一個“特斯拉”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