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汽研汽車指數技術專委會年會上,智界 S7 2024款長續(xù)航Max版從一眾競品中突圍,斬獲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年度推薦車型。這一結果不僅印證了市場對高端智能轎車的期待,更揭示出行業(yè)新趨勢——智能汽車競爭已從單一技術比拼,轉向“安全、智能、體驗”全維度綜合實力的較量。

從“功能堆砌”到“場景適配”:智能汽車評價標準升級
傳統汽車測評多聚焦于硬件參數或單一功能表現,而IVISTA指數通過構建“智能安全、智能駕駛、智能泊車、智能交互”四大分指數體系,將測評場景延伸至真實用車全鏈路。例如,在智能行車測試中,系統不僅考察車輛在高速路段的自適應巡航能力,更模擬城市擁堵、突發(fā)加塞等復雜場景,驗證車輛的決策邏輯與響應速度。智界 S7憑借華為乾崑智駕的“場景化算法”,在典型路況中均以零失誤表現獲得G+評級,印證了“技術落地能力”已成為智能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協同創(chuàng)新:打破“智能孤島”的產業(yè)范式
智界 S7的突破,本質上是“軟件定義汽車”與“整車架構深度融合”的勝利。華為乾崑智駕ADS 4系統通過WEWA架構實現傳感器、算力、算法的協同優(yōu)化,使端到端時延降低50%,直接提升了變道超車、緊急避障等場景的決策效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全維防碰撞系統CAS 4.0突破傳統AEB的局限,通過“全時速、全場景”覆蓋,將夜間無燈路況、二次碰撞風險等極端場景納入保護范圍。這種“無死角”的安全設計,正是基于對真實事故數據的深度學習,而非實驗室環(huán)境的理想化假設。

用戶體驗重構:從“工具屬性”到“第三空間”
當智能汽車逐漸成為移動生活空間,用戶對技術的感知方式也在變化。智界 S7的智能泊車系統支持“可見即可泊”的極窄車位挑戰(zhàn),甚至能通過VPD泊車代駕功能實現“人下車,車自停”的無感體驗。截至2025年6月,該功能已覆蓋全國50萬個停車場,這種規(guī)模化應用背后,是華為與地圖服務商、停車場運營商的生態(tài)級合作。而智能交互方面,車輛通過語音、手勢、眼神的多模態(tài)識別,將人車溝通從“指令交互”升級為“情感連接”,重新定義了車載空間的溫度感。
IVISTA指數的年度榜單,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智能汽車產業(yè)的進化軌跡。當技術門檻逐漸趨同,真正的差異化將來自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與全產業(yè)鏈協同能力。智界 S7的獲獎,不僅是對一款產品的認可,更是對“以用戶為中心、以場景為導向”創(chuàng)新理念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