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AI芯片巨頭穿上唐裝,在北京的聚光燈下說出“美國的不幸”,一場關于中國電動車的價值重估已然開啟。黃仁勛一句“想買小米汽車”的感慨,背后是對中國智造怎樣的重新定義?

“中國電動車絕了,大家都同意吧?”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媒體會上拋出的這句話,不是客套的外交辭令。當被問及與小米雷軍的會面細節時,他瞬間打開了話匣子:“雷軍展示的新車技術令人難以置信,造型設計優美,車載科技堪稱世界最佳——我非常想買一臺,可惜在美國買不到,這是我們的遺憾。”甚至直言:“在美國買不到小米電車,是美國的不幸!”
他的渴求背后,是對中國電車技術實力的真切認可。小米YU7搭載的英偉達DRIVE AGX Thor芯片算力高達700TOPS,支撐起“4D毫米波雷達”和7顆ALD鍍膜防眩攝像頭的感知系統,構建了世界級的智能駕駛平臺。而黃仁勛與雷軍私下關于“AI技術落地汽車”的深度交流,更暗示著雙方在技術底層的高度協同。

中國新能源軍團的技術崛起,正在改寫全球認知。在黃仁勛眼中,理想汽車是“空間大得像帶輪子的客廳”,蔚來和小鵬則代表著“非常豪華”的科技質感。比亞迪的電動技術同樣被他列入頂尖陣營。這些評價并非孤立——他特別強調,過去五年中國電動車的爆發式進步“令世界驚訝”,尤其在電池技術、計算機科學和軟件能力上已達“世界一流水平”。
黃仁勛對雷軍的贊譽,更揭示了中國企業家的全球競爭力。“這家公司堪稱一個奇跡”,他如此定義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的全鏈路創新能力打破行業想象,“從第一天見面起,我就看出雷軍會取得非凡成功”。這種欣賞不僅停留在言語。英偉達的汽車生態版圖上,小米、比亞迪、理想已與特斯拉、奔馳同列核心伙伴,而資本市場同樣用真金白銀投票:黃仁勛發言當日,小米港股應聲尾盤翻紅。

中國電動車缺席美國市場,究竟是技術保護的壁壘還是消費者的損失?黃仁勛的遺憾道破了一個現實:當雷軍宣布因國內訂單爆滿(排隊需6-7個月)而將出海計劃推遲至2027年時,全球消費者不得不等待三年才能體驗這場“中國奇跡”。而在慕尼黑,小米已租下紐博格林賽道2780㎡研發中心,直面寶馬、保時捷的歐洲腹地——中國電車全球化的戰鼓,其實早已擂響。
互動話題:黃仁勛稱“在美國買不到小米電車是美國的不幸”,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支持:中國電動車在智能化、電池技術和設計上已世界領先,美國消費者錯失的是體驗未來出行革命的機會
反對:本土車企如特斯拉仍有技術護城河,且美國充電網絡與中國標準不兼容,引入小米并非當務之急
中立立場:市場全球化本應讓消費者自由選擇,但地緣政治使技術產品流通受限,最終是普通用戶的雙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