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離不開一批埋頭鉆研、敢于擔當的企業。比亞迪作為其中的領跑者,用技術突破打破外資壟斷,用長期投入踐行社會責任,卻在近一個月內接連遭遇兩起指向明確的輿論風波。從青訓贊助被曲解為 "蹭國足熱度",到司機操作失誤被剪輯成 "剎車失靈",這家始終在做 "難而正確的事" 的企業,正被層層輿論迷霧包裹。這背后,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委屈,更關乎我們如何看待中國制造業的堅守與不易。

一、兩束被扭曲的光:善意與真相的錯位
青訓贊助:一份長期主義的善意,被簡化成 "情緒靶子"
7 月 10 日,比亞迪宣布與 "中國足球小將" 青訓組織合作,資金將全部用于青少年足球培養。這不是追求短期曝光的商業營銷,而是對中國足球未來的長線投入 —— 就像它多年來深耕新能源技術一樣,著眼的從來不是眼前的流量,而是行業的長遠發展。
但這份善意,在 8 天后被生生改寫。7 月 18 日起,社交平臺突然涌現大量 "抵制國足贊助商" 的聲音。48 小時內,"抵制比亞迪" 的話題沖上熱搜,仿佛這家愿意為中國足球未來埋單的企業,反倒成了 "蹭熱度" 的投機者。
沒人在意,"中國足球小將" 是民間青訓的標桿,曾培養出多位入選國少隊的球員;沒人提及,比亞迪的投入不與任何賽事成績掛鉤,純粹是 "想為孩子做點事" 的樸素想法。當長期主義的善意被簡化成情緒宣泄的靶子,受傷的何止是一家企業的初心?
天府機場事件:一段被剪輯的視頻,遮住了操作失誤的真相
7 月 24 日,一段 "比亞迪在成都天府機場失控轉圈" 的短視頻突然刷屏。視頻里,司機蔣某因情緒激動的操作被刻意剪輯,配上 "剎車失靈" 的解說,瞬間點燃輿論。此時,警方尚未發布調查結果,比亞迪官方也未來得及回應,"技術缺陷"" 質量問題 "的評論已通過營銷號批量擴散,甚至有賬號提前備好" 故障分析 " 模板。
更令人唏噓的是,當晚正是比亞迪海獅 06 的發布會 —— 無數不明真相的網友涌入直播間刷屏 "失控",讓一場籌備已久的技術展示,變成了輿論圍剿的現場。而前一天,"懂車帝" 剛發布比亞迪車型的測試數據,這場突如其來的輿情,恰似一場精準的 "注意力轉移",讓技術亮點被雜音淹沒,讓創新所得被聲浪裹挾。
后來警方通報明確:事件系司機情緒失控所致。但此時,"剎車失靈" 的標簽早已貼在比亞迪身上。就像有人故意關掉了燈,只讓公眾看見被剪輯的 "陰影",卻不讓他們看到完整的真相。
這兩起事件的傳播軌跡,藏著太多刻意的痕跡:區域性媒體集中發聲,網絡大 V 與營銷號統一用 "抵制"" 失控 "等標簽化詞匯擴散,形成輿論共振。這種有節奏、有分工的傳播,不是自發的民意表達,更像一場針對" 努力者 " 的圍獵 —— 他們不想讓公眾看見比亞迪的投入,只愿放大被扭曲的碎片。
二、迷霧背后:中國創新者的負重前行
比亞迪的遭遇,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孤立困境。當一家中國企業從 "追隨者" 成長為 "領跑者",當它用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技術打破外資對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壟斷,當它堅持垂直產業鏈自主研發、讓 "中國制造" 在全球新能源賽道有了話語權,它必然會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也難免成為輿論攻擊的靶子。
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輿論場的現實:造謠的成本太低,一張模糊截圖、一段剪輯視頻就能掀起波瀾;而辟謠的成本太高,企業需要走流程、擺證據、做科普,等真相傳到公眾耳中時,謠言早已生根。就像天府機場事件中,警方通報的傳播量,遠不及最初的 "失控" 視頻;青訓贊助的初衷,敵不過一句 "贊助國足" 的刻意曲解。
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媒體與賬號早已背離 "客觀" 原則。為了流量,它們放大負面情緒,忽略企業的長期貢獻:沒人提比亞迪贊助龍舟隊、推廣傳統文化的堅持,沒人說它在疫情期間援建方艙、捐贈車輛的擔當,只盯著被扭曲的碎片大做文章。仿佛一家企業只要做得足夠好、足夠強,就活該被挑刺;仿佛 "中國制造" 的崛起,必須在輿論的泥沼里艱難爬行。
三、我們該如何守護 "埋頭做事的人"?
比亞迪不是完美的企業,它或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不是沒有問題,值得理性討論。但理性的前提,是尊重事實 —— 不能把支持青訓的善意,污蔑成 "蹭熱度";不能把司機的操作失誤,上綱成 "技術缺陷"。
這家企業讓中國新能源汽車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讓全球看見 "中國制造" 的創新力;它愿意花時間做青訓、做傳統文化推廣,這些 "難而正確的事",恰恰是中國企業該有的樣子。就像網友說的:"它在前面扛著壓力往前沖,我們怎能讓它被暗箭射傷?"
從胖東來被網暴到比亞迪遭圍剿,近年總有人試圖給優秀的中國企業套上 "輿論絞索"。但我們該明白:今天可以隨意抹黑一家埋頭做事的企業,明天就可能輪到任何一個努力向上的行業;對謠言的縱容,就是對創新的扼殺;對惡意的沉默,就是對進步的背叛。
比亞迪的故事,是中國創新者在輿論場中前行的縮影。那些射向它的暗箭,傷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是 "中國制造" 向上生長的信心。我們或許攔不住謠言的產生,但可以選擇不做謠言的傳聲筒;我們或許改不了所有偏見,但可以選擇看見真相、守住理性。
因為最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敢啃硬骨頭、敢做長期事的企業。而這些 "孤勇者",不該在風雨中獨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