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剛剛就任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朱華榮與集團公司總經理趙非一起前往深圳,拜訪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圍繞產業競爭態勢、未來競爭格局等交流學習。任正非就支持長安汽車、阿維塔品牌等提出針對性、指導性意見。
朱華榮在微信上表示:任總的視野、格局、睿智、激情,我等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令人敬佩。朱華榮和趙非還與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等高管進行了交流。

6月30日,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專程赴深圳拜訪華為任正非。馮興亞在微博中寫道:昨天專程赴深圳拜訪華為任正非先生,就趨勢、營銷創新、客戶洞察、公司改革治理及合作項目推進等進行了深入學習交流。任總的睿智和超前洞見令人欽佩,其先進經驗對廣汽改革發展、營銷創新和客戶洞察極具價值。期待雙方合作項目首款產品盡快上市,共塑未來新出行。

有分析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變化,汽車與科技的融合更加緊密。車企老總頻繁拜訪任正非,絕不是是簡單的商務洽談,而是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和布局。他們希望通過與華為這樣頂尖科技公司的合作,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反映出中國汽車產業正在逐步走向成熟,開始注重內涵式增長而非單純依靠規模擴張。
長安與華為多年前就開始合作
早在2018年,長安汽車就與華為在阿維塔籌備期間開始合作。按照最初的方案,華為將參股阿維塔,和長安、寧德時代同為阿維塔大股東。但是,在任正非的堅持下,華為不參股只做技術支持。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專程到深圳面見任正非,但沒有說服任老爺子。最后的結果仍然是華為不參股,但是給以技術支持。據說阿維塔初期,有上千名華為工程師在幫助阿維塔。這一做法,符合華為不造車,但是幫助車企造好車的初心。也契合華為不投資任何車企,不控股、不參股的承諾。
目前,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分別為阿維塔第一和第二大股東。華為作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輔助駕駛算法、智能座艙等智能化部件。阿維塔全系車型都選裝華為乾崑智駕系統。

2024年,阿維塔科技斥資115億元購買了華為持有的引望10%股權。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是華為旗下子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車云服務等。
阿維塔科技總裁陳卓在中國長安汽車成立后表示,目前公司與華為正在順利有序地推動Hi Plus模式,雙方聯合團隊已有近千人入駐阿維塔重慶總部,第一款聯合共創的產品將會在明年下半年推出。
廣汽與華為合作進入深水期
2023年11月底廣汽集團與華為簽署深化合作協議,聯合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華望”。2024年3月,廣汽集團斥資15億成立“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為雙方合作提供了獨立的實體載體。馮興亞宣布,華望的定位是面向30萬級高端市場,“產品定義、產品定位主要由華為主導”。

馮興亞與任正非的會面,標志著廣汽與華為的合作全面提速。廣汽旗下的汽車新品牌“華望”也將加快落地。2026年,華望品牌首款車型將正式面世。華望車型的問世,必將對廣汽集團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據報道,廣汽旗下的廣汽埃安計劃對華望汽車進行股權投資,持股比例不超過30%。廣汽集團旗下其他汽車品牌,也在醞釀和華為開展合作。
華為有什么核心競爭力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變,電動化、智能化浪潮撲面而來。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加速轉型,傳統車企面臨著技術迭代快、市場需求多變等多重挑戰。
華為擁有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高端智能手機、5G通信技術,與其他進入智能汽車領域的互聯網企業相比,具有更強的研發實力、更全面的制造能力和領先的5G通信技術,在汽車智能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華為推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正在成為國內汽車智能化的領先標準。這種跨界的技術優勢,使得華為成為眾多車企尋求合作的理想伙伴。特別是華為和賽力斯的合作,把一個默默無聞的車企變成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頭部企業。
車企老總們深知,要想在未來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必須借助外部力量,尤其是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來加速自身的轉型升級。
對于汽車行業而言,華為并非簡單地提供一個產品或服務,而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聯網等多個方面。

通過與華為的合作,車企不僅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支持,還能共享華為在全球市場的渠道資源和品牌影響力。雙方可以在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多個環節展開深度協同,共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增長點。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效率和競爭力,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化的選擇。
在數字化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有效收集、處理并利用好海量數據資源,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華為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術體系,能夠幫助車企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優化產品設計和服務流程。

車企老總拜訪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是對中國汽車行業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刻思考和積極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對新技術的追求,也有對新模式的嘗試;既有對現有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有對未來機遇的把握。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更多成果涌現,為中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