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換電車,連貨都接不到!”某貨運平臺司機群里,這樣的對話正成為常態。當傳統燃油卡車還在為“油價漲跌”焦頭爛額時,一場由貨運平臺主導的“綠色倒逼戰”已悄然打響。這場戰役不僅關乎卡車司機的飯碗,更可能徹底改寫公路貨運的競爭格局。那么,貨運平臺究竟是如何“倒逼”卡車新能源化的?

“同樣的路線,電卡司機報價能比燃油車低30%,貨主不選它選誰?”一位資深卡友坦言。當6×4柴油牽引車百公里燒掉240元油費時,同級別電動卡車僅需72元電費,這是某頭部車企實測數據揭示的殘酷對比。更致命的是,電卡年均維保費用比燃油車低1.2萬—1.5萬元:沒有發動機、變速箱的復雜結構,故障率大幅降低,連“三濾”更換都成了歷史。

這些成本優勢不僅反映在運費報價上,也正在重塑著貨運平臺的定價邏輯。過去,平臺通過“比價+競價”模式壓低運費,司機只能被動接受;如今,平臺開始主動“傾斜流量”給電卡司機:在相同路線、相同車型下,電卡司機的接單優先級被提高;部分平臺甚至推出“電卡專屬路線”,承諾優先派單、減少空駛;更有平臺直接調整定價機制,將電卡的低運營成本“折算”到運費中,進一步壓縮燃油車的生存空間。

據某業內人士透露:“同等線路電卡報價上限比燃油車低30%,但司機依然有利潤。”貨運平臺的這種“智能壓價”機制,讓燃油車司機陷入了“不接單虧錢,接單虧更多”的困境。

“平臺不是慈善家,它們要的是整體運輸效率的最大化。”電卡不僅成本低,還能通過“換電+充電”模式減少停車補能時間,提升車輛周轉率。對平臺而言,電卡司機每趟多拉一趟貨,平臺就能多收一份服務費;電卡車隊規模擴大,又能降低平臺的碳積分采購成本。這種“雙贏”邏輯,讓平臺有動力用算法“懲罰”燃油車司機:要么換電卡,要么接受更低的訂單量。

更殘酷的是,傳統燃油車的“最后的窗口期”或許只有3到5年。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突破250Wh/kg、換電站覆蓋京滬、京港澳等主干線,電卡已從“城市配送”殺向“干線物流”。更致命的是,政策正在“關門”:2027年后,新能源貨車購置稅減免將逐步退坡,而碳排放考核卻會越來越嚴,燃油車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編后語
“電卡不是來搶飯碗的,而是來換碗的。”一位資深卡友的話道出了本質。當貨運平臺用“低價訂單”倒逼司機換車,當政策用“路權+補貼”引導企業轉型,當技術用“續航+補能”解決痛點,新能源化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答題”。
從“油老虎”到“電先鋒”,從“粗放增長”到“綠色高效”,從“司機內卷”到“生態共贏”……或許用不了5年,當我們在高速上看到更多的換電站、聽到更少的引擎轟鳴,就會明白:貨運平臺的“倒逼”,不過是時代車輪下的一聲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