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的車展,企業往往是被動的,是“匯報型”的;加入WTO前后,企業參加車展由被動變主動,仍屬“實用型”;北京奧運會前后,車企參展積極性高漲,“對標”國際大牌;奇瑞、長安和BYD單獨“包館”,表明頭部車企已攢足了自信。
本屆成都車展,“包館”參展的奇瑞、長安和BYD之所以令人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反映出國內車企心態的變化。

車展,特別是“國際汽車展”是十足的“舶來品”。參加車展,國內車企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心態。
首先,改革開放初期的車展,企業往往是被動的,是“匯報型”的。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上海、北京開始舉辦汽車展,但都是以“汽車工業展覽會”的名義,突出的是汽車工業所取得的成就。
作為參展主體,車企都是國家“定點”,為展示建設成果、發布企業動態等。參展與其說是企業行為,不如說是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畢竟,在計劃經濟下剛剛啟動的轉型,汽車銷售還是公對公,車展與市場沒什么聯系。
其次,加入WTO前后,企業參加車展由被動變主動,屬“實用型”。
世紀之交,加入WTO迫在眉睫,車企眼界漸高,有了參加北京或上海車展的需求,但多是為了引進外資,或者能在對外談判中得到主動。如華南某企,為了在對外談判中的“話語權”,在北京車展的零部件館做了展出。當時,由于條件所限,特別是展館面積所限,中小車企很難擠進京、滬車展,更甭提好的位置,只要能露個臉兒就滿足了。
第三,北京奧運會前后,車企參展積極性高漲,“對標”國際大牌。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標志,由于國家放開對轎車生產的限制,紛紛涌入的車企業無不希望能在京、滬車展露個臉兒。北方一車企,為“趕進度”,居然把外方一右舵車開到北京車展的展臺上,令人啼笑皆非。當時,如果能與大眾、通用、豐田“同館”,就有了炫耀的資本。如華東一車企,還沒拿到轎車“準入”,就積極爭取參加上海車展,歷盡周折后與大眾及旗下眾品牌同館,幾乎樂不可支。
北京奧運會后,自主車企規模化發展,有心高氣傲的開始“懟”大牌,如果與大眾、豐田,甚至奔馳、寶馬的展臺相對,也算是“叫板”國際大牌了。

現在,奇瑞、長安和BYD單獨“包館”,表明頭部車企已攢足了自信。
當下,汽車市場變幻莫測,頭部車企也達到較大的規模,不再一味地對標或“怒懟”大牌,而是看重如何做好自己,甚至戰勝自己。
仍以此次成都車展“包館”的奇瑞為例,2023年,2024年,奇瑞汽車銷量增長52.6%和38.4%,分別達到188萬輛和260萬輛;其中出口分別為94萬輛和114萬輛。這樣的業績,尤其是出口占比在很多跨國公司面前也毫不遜色。所以,“包館”參展,是奇瑞自信心越來越強的外在表現。

長安集團在本屆成都車展所包10號館的展位分布
在與《宇星車觀》的交流中,有車企表示,單獨“包館”參展,并不是不重視其他競爭對手,而是更加認清自己,更好地服務于客戶。(宇星車觀 張宇星發自成都)
【相關閱讀】
包館、包館、包館 成都車展盡展產業格局之變
汽車產業健康發展需保持“三個警惕”
2023車展:中國的與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