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依然在“內卷”中艱難前行。
當不少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奮力求生,或是在燃油車市場中苦苦守成時,上汽大眾以其特有的節奏和戰略,給出了另一種解題思路。8月實銷9萬輛、環比增長9%、1-8月累計近70萬輛的銷量數據,不僅是一張成績單,更成為觀察行業轉型的典型樣本。
市場沒有簡單的替代,只有復雜的并存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1-7月中國市場新能源滲透率已超50%。但這并不意味著燃油車迅速退場。相反,另一半市場依然龐大且充滿層次。不同區域、不同年齡、不同使用場景的消費者,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偏好。

上汽大眾燃油車市占率不降反升,1-7月達8.8%,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正反映出市場真實的復雜性。在三四線城市及廣大縣域市場,充電設施仍不完善,消費者對純電車型持謹慎態度;同時,成熟可靠的燃油車產品,疊加智能化和性價比升級,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脫離場景談技術路線是缺乏意義的。企業的戰略,必須建立在對用戶真實需求的洞察之上。
電動化:不冒進,但也不落后
上汽大眾在電動化上的表現,一直被部分輿論認為“不夠激進”。但從ID.家族的市場反饋和技術成果來看,其選擇更傾向于“穩健創新”。
ID.3在《新能源極限續航榜》中包攬“極限里程”和“續航達成率”雙料冠軍,背后是扎實的三電技術和能耗控制能力。這說明,合資品牌在傳統制造經驗和質量體系上的積累,依然可以轉化為電動車領域的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奧迪 E5 Sportback的推出,顯示出上汽大眾進軍高端電動市場的意圖。與新勢力不同的是,它更強調設計傳承與豪華質感,而非一味強調“冰箱彩電大沙發”。這種差異化定位,有助于在激烈的高端市場中找到生存空間。
2026年前推出6款新能源車的規劃,覆蓋純電、插混和增程三大路線,也體現出上汽大眾對技術多元化的認可。特別是增程路線,依托大眾集團的發動機技術積累,在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上優勢明顯。
燃油車:被低估的“壓艙石”
盡管輿論焦點多在電動化,但燃油車依然是上汽大眾銷量的核心支撐。朗逸家族月銷2.4萬輛、帕薩特家族近1.9萬輛、途觀家族超1.8萬輛,這些數字背后是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品牌信任。
更重要的是,燃油車并未停止進化。Pro系列車型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交互體驗上的升級,已經接近甚至部分超越新勢力產品。這說明,傳統車企完全有能力回應智能化挑戰,關鍵在于是否愿意投入和迭代。

全新凌渡L GTS以13.99萬元起售價搭載2.0T高功率發動機,更體現出上汽大眾在燃油車領域打造“性價比性能車”的思路。這一定位精準抓住了年輕燃油車用戶的需求,也顯示出傳統車企在成本控制上的優勢。
協同優于切換,進化優于革命
上汽大眾的“油電協同”戰略,本質上是一種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它不認為電動化應該完全替代燃油車,而是強調兩者長期并存、相互補充。
這種戰略的優勢在于資源利用更高效:共享研發平臺、供應鏈和制造體系,降低整體成本;風險更可控,避免單一技術路線押注錯誤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市場覆蓋更全面: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寫在最后
上汽大眾的階段性成功告訴我們,汽車行業的轉型并非只有一種模式。不同企業基于自身優勢和市場定位,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徑。

“油電協同”不是保守,而是一種基于現實的理性選擇。在行業狂熱時保持冷靜,在市場悲觀時保持信心,這種戰略定力本身就有其價值。
未來的競爭,將是綜合實力的較量——技術、產品、成本、用戶運營,缺一不可。上汽大眾能否持續領先,取決于它能否在守正與出新之間找到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