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寶馬(BMW)、梅賽德斯 - 奔馳(Mercedes-Benz)、大眾(Volkswagen)等歐洲傳統汽車企業正通過大規模推出新車型,全力捍衛市場份額。
投資銀行瑞銀(UBS)指出,在 2025 年 9 月舉辦的慕尼黑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 2025)上,有 12 個以上的中國汽車品牌及 50 家以上的中國供應商參展,這充分展現了中國車企開拓歐洲市場的雄心。

根據 Pitch Solutions 旗下子公司 BMI 的報告,歐洲車企需應對中國電動車 “高達 30% 的價格優勢”,但消費者對寶馬、梅賽德斯、大眾等歐洲品牌 “根深蒂固的忠誠度”,或將成為歐洲車企的有力武器。報告特別分析稱,在西歐市場,歐洲傳統汽車品牌的影響力依然穩固。
然而,中國車企的市場攻勢勢頭強勁。據汽車咨詢公司 JATO Dynamics 數據,2024 年上半年,比亞迪(BYD)、極氪(ZEEKR)、歐萌達(OMODA)、零跑汽車(Leapmotor)等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達到 5.1%,較去年同期增長近一倍。

BMI 報告分析,自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后,中國車企的戰略已從 “出口主導” 轉向 “本地生產”。其中,比亞迪正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設生產基地,奇瑞(Chery)計劃在西班牙設廠;與斯特蘭蒂斯集團(Stellantis)合作的零跑汽車,則打算在波蘭和西班牙生產車輛。
這一戰略調整也與中國國內電動車市場 “產能過剩” 問題相關。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預測,在中國 129 家電動車及混合動力車企中,到 2030 年能存活下來的企業僅 15 家。因此,中國車企正將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視為新的增長動力。

為應對這一局面,歐洲車企計劃在 2026-2027 年期間集中推出低價電動車,發起市場反擊。核心車型將以小型兩廂車和 SUV 為主,包括大眾 ID.1、雷諾 5 E-Tech、標致 E-208、菲亞特熊貓 EV 等。這些車型計劃采用磷酸鐵鋰(LFP)電池,以提升價格競爭力和電池耐用性。
同時,歐洲車企還在尋求 “放寬歐盟 2035 年燃油車禁售政策”。目前,它們正與歐盟協商相關方案,包括將混合動力車納入政策豁免范圍、延長使用電子燃料(e-fuel)的燃油車的市場壽命等。此舉被視為歐洲車企為抵御中國競爭、保障本土企業競爭力所做的努力之一。

匯豐全球投資研究(HSBC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分析認為,“比預期更慢的電動車轉型速度”,為歐洲傳統車企提供了縮小與競爭對手差距的調整期。但 BMI 也指出,歐洲車企仍需克服多重挑戰,包括應對中國低價車型的沖擊、解決新車上市延遲問題,以及提升軟件競爭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