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汽副總經理兼一汽-大眾總經理陳彬于10月30日對外披露2030戰略規劃,明確“未來五年將繼續堅持油電共進策略,預計推出近30款全新產品,其中新能源產品超過20款”。這一表態正值企業達成3000萬輛產銷里程碑之后,為后續轉型劃定清晰路線。

“按照今年3月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已共同確定11款全新車型規劃。”陳彬介紹,其中大眾汽車品牌自2026年起將推出10款車型,9款為新能源車,覆蓋多個細分市場;捷達品牌首款純電動車型也將在同年上市,“以此強化入門級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力”。據了解,這11款車型包含6款純電動、2款插電式混動、2款增程式及1款燃油車型,6款純電動車型將覆蓋入門級與中級車市場。

談及產品技術根基,陳彬表示“新一輪電動化產品將基于大眾汽車集團為中國市場專屬開發的CMP、CSP平臺打造”。其中CMP平臺承載大眾品牌A級產品研發,“可將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速度提高30%以上”,適用于純電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目前基于該平臺的ID.AURA概念車已亮相;CSP架構則負責大眾與奧迪品牌B級產品開發,同樣兼容兩種動力模式。
在動力與智能化配置上,陳彬給出具體參數方向:“混動車型采用中國市場專屬方案,純電續航超過300km,饋電油耗低于4L/100km;純電車型續航能力超過800km,覆蓋A0級至B+級細分市場;燃油車重點提高智能化水平。”智能化領域,他透露已規劃三步智駕路線圖,“智駕1.0階段覆蓋90%城市場景和95%高速場景,2.0階段實現端到端大模型上車,3.0階段即在2026年實現100%場景覆蓋,保證燃油車智駕平權”。

支撐智能化轉型的核心是技術架構,陳彬透露:“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與CARIAD中國正聯合本地伙伴開發CEA電子電氣架構,該架構下產品集成度可提升30%,成本下降40%,研發周期縮短30%,可支持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
研發投入方面,陳彬強調“一汽-大眾將全面提速,項目周期縮短50%以上,以響應市場需求”,而支撐這一提速的是“每年投入100億元用于研發”,且“研發重點聚焦智駕軟件等智能電動核心賽道”。

針對捷達品牌,陳彬明確其戰略定位:“未來五年要實現40萬至50萬輛年銷量規模。”他提及今年8月簽署的《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表示成立捷達品牌新公司是為“整合現有資源,引入本地投資,發揮區域產業協同優勢”。同時,新公司將成為出海起點,“一汽-大眾旗下三個品牌會全部啟動出海,形式包括整車、SKD等,未來5年預計推出20款國際車型,年出口規模達10萬輛”,首站將聚焦中亞市場。
對于整體經營目標,陳彬直言“劍指200萬輛年產銷量規模”,且“在保證年銷量的同時,要以效益為先,保持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研發和技術要保持合資陣營中的‘新高地’”。數據顯示,一汽-大眾2024年銷量165.91萬輛,今年前9月累計銷量112.66萬輛,距離200萬輛目標仍需發力。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