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臨近收官,全球汽車行業步入深度調整階段。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中外車企表現分化顯著:以比亞迪、吉利、奇瑞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持續實現銷量與利潤的雙增長,而多家傳統海外車企則出現增速放緩甚至業績下滑,一場靜默的行業權力轉移正在上演。
從銷量維度看,傳統外資車企長期保持的平穩增長優勢已然瓦解。豐田、大眾兩大巨頭前三季度銷量僅增長6%和1%,斯特蘭蒂斯、本田、奔馳等品牌銷量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寶馬全球銷量下滑13%,保時捷中國市場交付量同比暴跌28.8%,海外車企普遍遭遇市場寒流。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則展現出強勁韌性,比亞迪前三季度累計銷售326萬輛,躋身全球前五,距第四名福特僅差5萬輛;上汽、吉利、奇瑞、小鵬等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營收與利潤層面的對比更為鮮明。海外巨頭凈利潤清一色下滑,奔馳、大眾、本田利潤降幅超50%,寶馬凈利潤暴跌83.8%,即便是全球利潤最高的豐田,降幅也達16%。關稅政策沖擊與中國市場萎縮是主因,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大象轉身太慢了。而中國車企盈利表現亮眼,比亞迪、奇瑞前三季度凈利潤均破百億,營收同步實現兩位數增長。小鵬等新勢力也交出兩位數增長答卷,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呈現出蓬勃向上的集體畫像。

這一反差背后,是中國車企在“智電轉型”中的持續投入所形成的技術領先優勢。比亞迪前三季度研發投入高達437億元,同比增長31%,吉利、奇瑞等也保持兩位數增幅。反觀海外巨頭,大眾、寶馬研發投入分別下滑9%和15%。這場"研發軍備競賽"的結果直接體現在產品競爭力上——當海外品牌還在糾結要不要All in電動化時,中國車企已通過智電轉型建立起完整的技術護城河。三電系統、智能座艙、高階智駕,每一個關鍵技術節點,中國軍團都搶占了先發優勢。
"東升西降"不僅是短期波動,更是結構性趨勢的顯現。國際汽車巨頭正經歷“大象轉身”的陣痛期,這恰恰為中國品牌打開了戰略窗口期。從追趕者到并跑者,再到部分領域的領跑者,中國汽車工業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但未來,能否持續強化技術護城河、拓展國際化布局,將是中國車企從階段性領先走向長期主導的關鍵。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