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上海建廠 馬斯克比誰都清楚
6.71億凈虧損,現金流即將耗盡,Model 3量產瓶頸,高管離職,大規模裁員.這家曾經被稱為未來“最賺錢”的車企,8年間股價暴漲2000%。現在來看,有沒有前途成了問題。
一些分析師甚至預測,如果特斯拉不能獲得外部融資,很可能熬不過今年年底。
當然,這些馬斯克比誰都清楚,融資只是緩兵之計。如果不能解決Model 3的量產問題,企業無法盡快盈利,最后也只是早死晚死的問題。畢竟,經營企業不是科學實驗。你不可能永遠畫餅,也不可能永遠有人為你想象的餅買單。
鋼鐵俠也不行。
杜絕Model 3的難產是這一切的前提。此前,馬斯克一次次的承諾,一次次無法兌現,幾乎已經耗盡了大家的耐心。本月1日,馬斯克終于用7000臺填滿了他用——年挖的深坑。
非常神奇的是,7,000輛Model 3s中有20%是在馬斯克花了三周時間建造的“棚”中建造的。
雖然馬斯克還是用了一種相當自信的態度,他在一個不存在的藍鳥網站上吹噓,說這個“溫室”的生產線甚至比常規的GA生產線還要好。但明眼人都知道,這種半露天工廠的生產環境和傳統工廠的生產線肯定有差距。
特斯拉的gigafactory超級工廠建成兩年。如果這個三周建成的“溫室”的生產水平和它沒什么區別,誰傻?
不如說馬斯克很清楚,這批Model 3無論是在工廠里造,還是在溫室里造,甚至是在露天里造,都是必須要造的。
溫室救不了特斯拉,中國可以。
中國新能源汽車連續三年產銷量第一,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巨大。在政策利好,傳統燃油車障礙重重的背景下,國內新能源車企擁有其他國家企業所渴望看到的優勢。
同時,中國也是特斯拉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特斯拉作為最具發展潛力和實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無論從產品質量還是技術上,依然是國內“造車新勢力”的目標。
如果特斯拉在中國建廠,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降低售價,為中國及周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如今產能并不樂觀的加州工廠分擔壓力。
7月11日,特斯拉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與上海市政府正式簽署協議,啟動中國第二座特斯拉汽車組裝廠的建設。目標年產能為50萬輛。
想活命,來中國建廠。這是特斯拉目前的最優解。
這個道理不是特斯拉今天才體會到的。馬斯克早在2015年就有此意向。至于為什么從來沒有討論過,一直卡在“合資還是獨資”的問題上。
對我們來說,合資企業肯定是最好的選擇。特斯拉提供技術,我們提供資源市場。雙方都從中受益,就像大眾寶馬一樣。大家有錢一起賺多好?
如果這是我們所想的,這一紙協議早在三年前就該簽了,國產特斯拉幾乎跑遍了。那為什么馬斯克眼睜睜看著真金白銀白白流走,還要等到現在?
因為不敢“分享技術”
也許你會覺得這很可笑。這個只造了八年車的企業積累了什么技術?不僅靠思想,還靠宣傳。不就是和國內那些造車的新生力量一個路子嗎?
是的,先有特斯拉,后有造車新勢力。這股“妖風”確實是它主導的,吹噓X的本事也是從馬斯克那里學來的,但這些都是共通的。特斯拉和造車新勢力最大的區別和優勢恰恰是他們唯一的技術積累。
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整車制造經驗,你可以說特斯拉做得不怎么樣,但目前來看,是最好的,這是資本,也是優勢。
如果特斯拉放棄這個優勢,以目前國內資本的瘋狂,特斯拉八年積累的技術經驗可以在一夜之間被榨干。
對特斯拉來說,中國吃不了這頓飯,他不吃就餓死;不能早吃,早吃容易噎死,只能這個時候吃。我們不能說它晚了,而是說他在“該來的時候”來了。
所以,中國的廠房,馬斯克這個偷雞賊比誰都清楚。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