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助力保時捷實現高效貿易關系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作為第一批響應“一帶一路”合作標志性發展項目的德國汽車制造公司保時捷,近日其官方表示,第三批保時捷跑車已通過中歐班列從德國運抵重慶。截至目前,保時捷已使用鐵路來實現其洲際間的物流運輸,而這一變化意味著部分保時捷車輛將通過“新絲綢之路”運送至中國,較之前的運輸方式最多縮短了三周時間。
2018 年,中國市場占保時捷全球車輛交付量的 31%,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目前,每年約有 80000 臺車通過海路運輸抵達廣州、上海或天津,總航程超過 10000 海里( 18500 km)。而從保時捷工廠運至中國保時捷中心的海運約花費 50 天。
不過自從“新絲綢之路”開通以來,保時捷約有11%新下線的車輛通過長達11000 公里的中歐班列,西起德國,穿越波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一直向東出口到中國西南部的大都市重慶,隨后再分發至全國各地的保時捷區域經銷商。
保時捷物流與生產控制副總裁 Oliver Bronder 表示:“在成功試運行之后,保時捷在“新絲綢之路”上的鐵路運輸開始投入運行。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保時捷客戶將更快地收到他們的新車。盡管沿線鐵路軌距不同,且需要不同集裝箱轉運,這條耗時 20 天的鐵路運輸線將車輛物流所需的時間至多縮短了三周。”
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正逐漸成為連接中德汽車貿易的重要渠道,已有戴姆勒等德國汽車巨頭都已宣布利用中歐班列開展相關業務。
中歐班列(英文名稱CHINA RAILWAY Express,縮寫CR Express)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是深化我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
中歐班列通道不僅連通歐洲及沿線國家,也連通東亞、東南亞及其他地區;不僅是鐵路通道,也是多式聯運走廊。
中歐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開始運行,首列中歐班列由重慶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當時稱作“渝新歐”國際鐵路。2016年6月8日,中國鐵路正式啟用“中歐班列”品牌,按照“六統一”(統一品牌標志、統一運輸組織、統一全程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經營團隊、統一協調平臺)的機制運行,集合各地力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目前,中歐班列鋪劃了西中東三條通道:
●西通道:一是由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經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相連,途經白俄羅斯、波蘭、德國等,通達歐洲其他各國。二是由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經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通達歐洲各國;或經哈薩克斯坦跨里海,進入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保加利亞等國,通達歐洲各國。三是由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與規劃中的中吉烏鐵路等連接,通向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通達歐洲各國。
●中通道:由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出境,途經蒙古國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相連,通達歐洲各國。
●東通道:由內蒙古滿洲里(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出境,接入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通達歐洲各國。
中歐班列運行線分為中歐班列直達線和中歐班列中轉線。中歐班列直達線是指內陸主要貨源地節點、沿海重要港口節點與國外城市之間開行的點對點班列線;中歐班列中轉線是指經主要鐵路樞紐節點集結本地區及其他城市零散貨源開行的班列線。
2018年,中歐班列共開行6363列,同比增長73%。其中返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長111%。累計開行超過12000列,提前兩年實現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000列”目標。
目前中國境內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達到59個,可到達歐洲15個國家的49個城市,回程班列數量與去程班列的占比已達到72%,基本實現“去4回3”,重箱率、計劃兌現率等質量指標也均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文:太平洋汽車網 熊睿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