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到底有多安全?全球首份自動駕駛安全白皮書給出答案
12月16日,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同濟大學、百度Apollo編制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是全球首個關注自動駕駛汽車道路交通安全性的研究報告,通過系統分析對比了人類駕駛和自動駕駛事故原因,科學地提出了“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但并非‘零’事故”的觀點,為“自動駕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理論支撐。
白皮書指出,人是交通安全中最不確定的因素。根據CIDAS(中國交通事故深入調查)數據庫顯示,2011年至2021年5664起乘用車參與的事故案例中,駕駛員人為因素占比約為81.5%。其中,因駕駛人無法對危險進行提前識別和感知,導致駕駛人主觀錯誤造成事故占比79.9%。因未按規定讓行發生的事故占比43.4%,其次是速度過快、車道的違規使用、酒駕、違反交通信號燈和疲勞駕駛。
與人類駕駛相比,白皮書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動駕駛安全性更高。首先,自動駕駛依靠全方位的感知系統、智能的決策系統和精確的執行系統,不需要駕駛員操作,可以杜絕人類駕駛中的疲勞駕駛、酒后駕駛等危險行為。同時,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可以防范人類駕駛中違反交通規則情況發生;其次,自動駕駛可通過多種傳感器的融合和車路協同技術對周圍環境進行全視角預先感知,可以提前規避風險,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最后,自動駕駛汽車具備自我學習和不斷升級能力,基于豐富的出行場景可以真正解決出行當中的剛需、痛點和高頻問題,從源頭上改善所有參與者的信任機制,讓出行的所有節點都“有跡可循”。
白皮書也強調,自動駕駛與零事故不能劃等號。自動駕駛汽車身處動態可變的交通環境,面對復雜和突發危險等場景,自動駕駛汽車自身未能有效處理、其他交通參與者等因素也是造成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重要原因。自動駕駛汽車事故致因分析統計顯示,因其他道路交通參與者所致事故占比為84%,因自動駕駛汽車自身原因所致事故占比為16%。為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國內需要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真實道路測試實驗。截至2021年11月,全國已有38個省/市出臺管理細則,先后建設了70個測試示范區,開放了5200多公里測試道路,發放1000余張測試牌照。
此外,白皮書還重點研究了百度ApolloL4級自動駕駛的安全系統實踐,研究顯示,百度自動駕駛汽車構建的主系統安全、冗余安全和遠程云代駕三層安全體系,能有效提高自動駕駛車輛安全性。其中,基于5G、智慧交通、V2X等新基建設施的5G云代駕,可在車上無駕駛員的情況下為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缺口補位。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機動車輛安全研究室周文輝看來,“軟件定義汽車背景下,自動駕駛技術快速發展,車輛系統日趨復雜、智能,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也日益廣泛。為了實現對新技術的包容審慎監管,需要確定一些基本的安全原則,如在自動駕駛系統中引入交通規則,利用事故場景庫考核自動駕駛對危險、復雜交通場景的應對能力等。本書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安全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中國高度重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將自動駕駛列入國家戰略。自動駕駛技術能夠提升交通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率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實現比人類駕駛更安全的出行。白皮書的發布將推動形成全民擁抱自動駕駛的良好環境,助力我國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的良好發展。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