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7日
我最近到埃及出差。到處彌漫的“中國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汽車吊起埃及百姓的胃口
走在開羅街頭,隨處可見巨幅的
奇瑞汽車廣告。如果不是廣告牌上的阿拉伯文字,我甚至覺得自己是走在中國的某座城市。
翻開埃及的《金字塔報》、《消息報》,整版、整版的
奇瑞汽車廣告,很有吸引力。特別是《金字塔報》的汽車專刊,連續好幾期都有七八個版是
奇瑞的廣告。有一天,我打開電視,想看看埃及與利比亞的世界杯足球預選賽。結果發現,球場邊上的廣告依然是奇瑞。后來才知道,奇瑞公司包下了這場比賽的場地廣告。據奇瑞公司在埃及的代理商介紹,奇瑞汽車僅廣告費就花了300萬埃鎊(1美元約合6.2埃鎊)。
現在,埃及人一看到中國人就打聽中國汽車的事。在機場、商店、出租車上,我都碰到過詢問中國汽車的埃及人。他們特別關心奇瑞車的性能和價格。目前,
奇瑞QQ在埃及的售價是4.34萬埃鎊。由于廣告做得到位,價格適合埃及百姓的消費水平,已經有了不少訂單。據說,第一批230輛
奇瑞QQ和
奇瑞風云汽車已經運抵港口。不過,正式銷售還沒開始,還沒有人真正開上奇瑞車。這反而把埃及人的胃口給吊了起來。除了奇瑞,
哈飛、
吉利等中國車也逐漸引起了埃及人的興趣。
與汽車的“初來乍到”相比,中國的小商品早已在埃及深入人心。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中國產的打火機在埃及只賣1埃鎊,比埃及自己產的火柴還便宜。他非常喜歡這樣的中國商品。除了埃及老百姓喜歡中國貨,埃及政府也很重視與中國企業的合作。10月10日,廣東100多位企業家到開羅參加“中國廣東?D埃及經貿合作洽談會”,埃及總理和多位部長出面接待,規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講述中國故事的埃及電影大受歡迎
在我到埃及之前,曾聽一位埃及朋友說,有一部跟中國有關的影片正在上映。來到埃及,我正趕上一個尾聲。電影名叫《偉大的中國豆》。影片講述了一位到
北京參加國際烹飪大賽的埃及小伙子邁赫亞的故事。他愛上了他的陪同、中國姑娘麗。邁赫亞來到麗的家鄉。麗的爺爺是個針灸師,爸爸是個武術教練。由于語言不通,價值觀、飲食習慣有差異,邁赫亞在與麗的爺爺和爸爸交往的過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笑料。
導演謝里夫和主角海尼迪,都是埃及演藝界有名的大腕。特別是海尼迪,他憑借這部電影在阿拉伯國家走紅,不少阿拉伯國家的電視臺和雜志為他做了專訪。他非常高興地說,自己從“中國之門”走向了世界。影片的票房收入一周內就達到了100萬埃鎊,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這部埃及人自己拍攝的、有關中國的喜劇,一下子拉近了埃及跟中國的距離。很多出租車司機都津津有味地跟我聊起這部影片。不過,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可是一波三折。先是劇本根據中國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修改。后來又因為中國的外景地拍攝費用太高,改到泰國去拍。結果,那里潮濕多變的天氣讓演員吃了不少苦。好容易要放映了,又有人告電影劇本抄襲。后來,影片沒及時運回埃及,延期上映4天。但海尼迪說,不管怎樣,每次看到觀眾滿意地從電影院中走出來,他就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除了這部電影,埃及人還知道不少中國電影明星,像成龍、李小龍,都是當地人熟悉的名字。
學漢語好找工作
說到“中國熱”,就不能不提到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這個文化中心坐落在開羅城東南一條名叫“伊本?白圖泰”的街道上。伊本?白圖泰是在14
世紀游歷過中國的摩洛哥旅行家,文化中心所在的街道與這位旅行家聯系在一起,似乎有了特殊的意義。
很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埃及人來到這里,學漢語、練太極拳和劍術、查閱中文資料、欣賞中國電影……在一家機械公司工作的阿里?法塔希已經在這里學習中文3個月了。他每天下班后來文化中心,雖然常常因堵車而遲到,但他一直堅持學習。他說,將來他要到中國做生意。文化中心里教漢語的仇老師說,到這里學漢語的埃及人,有的一點基礎都沒有,從入門開始學;有的是大學里中文系的學生,到這里來是“開小灶”的。他們都特別渴望學好漢語,因為隨著中埃經貿文化交往的擴大,學漢語的越來越好找工作。
哈特巴旅行社一位叫王小力的埃及小伙子告訴我,他們公司現在有30多個會說中文的導游,但還是人手不夠。公司準備再招2到5名會講中文的大學畢業生,專門接待每年不斷增加的中國游客。他很激動地說,“感謝真主,讓我學了漢語,才找到這么好的工作。”
為了鼓勵埃及人學漢語,文化中心舉辦了“漢語角”、“大使杯中國歌曲比賽”等很多活動。據說,今年12月還要舉辦“用漢語講中國故事”的比賽,不少來文化中心學習的埃及人已經報名參加比賽了。另外,文化中心還每隔兩周放一次有阿拉伯文字幕的中國電影。10月6日這天正好是放電影的日子,但根據當地法律,“10月6日革命日”是埃及的法定休息日,文化中心就暫停放映一次。結果有很多人還是來到文化中心等著看電影,得到休息的通知后,才很不情愿地離開。
除了中國文化中心,很多大學目前也開設了中文課程。就在10月9日,開羅大學中文系正式成立,首屆就招收了26名學生。
埃及人爭訂中國雜志
10月18日,在開羅非常豪華的凱悅飯店,《今日中國》雜志又一次掀起了“中國熱”。由于是以其它國家的文字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今日中國》雜志在國內知名度并不高。但它卻是國外讀者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特別是阿拉伯文的《今日中國》雜志。1985年,雜志社在開羅成立了辦事處,現在,每個月都能收到200多封阿拉伯國家讀者的來信。雜志的很多文章還被其它通訊社轉載。
當天,《今日中國》中東分社舉行慶祝酒會。酒會原定150人參加,結果一下子來了400多人,其中有不少讀者還帶著孩子來為雜志社慶祝。當地近10家電視和報刊媒體都為這個事情做了專訪。飯店的一位服務員看了這場面后表示,他也要訂《今日中國》,因為他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強大,他要通過這本雜志多了解中國。
友好的埃及人對中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但是,我也了解到,由于近年來到埃及進行非法貿易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走家串戶的做生意方式讓當地人很不習慣。這種做法已經損害了中國人的形象和產品的信譽。更有些中國人因為不尊重當地風俗,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比如,有的中國人喜歡光膀子,而埃及人不管多熱的天,也不會穿短衣短褲出門。看來,要讓“中國熱”持續下去,還不僅僅是埃及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