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花上十幾二十萬就能買到一輛掛著
大眾、
通用、
豐田、
福特車標的國產車,卻買不到與全球汽車消費者相同的“售后服務”,因為在此之前我們沒有召回制度。
粗略統計,去年全球共有十余次大規模的召回行動,其中涉及的品牌均是
保時捷、
三菱、
Volvo、
本田、通用等響當當的國際品牌。由此看來,再好的車都有出故障的可能。去年中國市場上沒有一個國產汽車品牌打出“召回”的旗號來,這是否說明國產車質量遠遠好于進口車,完全沒有“召回”的必要?事實并非如此。
就記者了解,僅去年被媒體曝光的國產轎車群發性故障就有好幾起,暴露出來的問題包括點火線圈頻繁燒毀、行駛中
發動機熄火、車身異常
抖動等,這些故障顯然比Volvo一個小螺母松動或者
本田的近光燈有點暗這些小毛病嚴重得多,早已夠得上“召回”的標準。
召回制度的出臺,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有人高呼大快人心;也有人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制度雖然好,但惟利是圖的中國企業是否會甘心損失巨額利潤來“召回”?3萬元的罰款對于企業來說實在是不痛不癢;還有觀點認為,召回制度出臺對于中國的汽車消費者來說稱得上維權“啟蒙運動”———讓消費者認識到汽車召回并不代表著質量差,敢于召回的企業才是負責任、值得信賴的企業。
有人發表了這樣的觀點:“誰召回就買誰的車!”我們翹首期盼著不久的將來,有哪一家國內汽車廠家率先召回自己的缺陷汽車。對于勇敢的先行者,我們將舉起雙手,報以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