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有20年歷史的上海大眾和具有百年歷史的斯柯達在捷克簽署合作協議,上海大眾將生產斯柯達品牌轎車。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細分的汽車市場,上海大眾借斯柯達品牌啟動多品牌戰略,以圖保住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新車歐雅明年上市
斯柯達歐雅(Octavia)資料圖片
據捷通社11日報道,針對中國市場,斯柯達將于明年在中國生產歐雅(Octavia)車型,初步計劃是每年生產4萬輛汽車,并將把在中國生產的斯柯達汽車出口到其他國家。歐雅這款低成本車型曾被評為捷克2004年度風云車。
來自上海大眾方面的消息也證實,按照合同,上海大眾將以斯柯達旗下的新歐雅為藍本,經過一系列的本土化開發之后推出新車型,具體的上市時間目前還未最后確定。
一位上海大眾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公司早已組建團隊對斯柯達的生產、品牌推廣進行籌備,而生產線則確定在位于浦東臨港的新廠內。這位人士表示,斯柯達的第一款國產車定位很可能類似于目前熱銷的凱越、伊蘭特。
歷經波折終于牽手
對于4月11日斯柯達與上海大眾簽約,可以說是好事多磨。早在去年北京車展期間,大眾(中國)高層就表示斯柯達將落戶中國,當時業界猜測斯柯達將牽手上海大眾。而之后的帕薩特B6之爭又讓此事陡增變數。今年年初,捷克商務代表團訪問深圳,關于斯柯達生產基地落戶深圳之說又風傳一時,坊間還盛傳斯柯達可能與一汽大眾合作等等。
在上海大眾引進斯柯達品牌的交易中,德國大眾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至于上海大眾引進斯柯達花費總額,雙方都三緘其口。上海大眾表示,上海大眾和德國大眾及斯柯達捷克方的利益劃分也屬商業秘密,但合作各方都會實現最終的共贏。
兩個品牌形成互補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大眾有一句經典廣告語“擁有桑塔納,走遍全天下”。當時跑在國內大街小巷的每3輛轎車中,就有1輛掛著“VW”車標。但隨著韓、日車系強攻中國市場,大眾車幾乎成了質優價高的代名詞。面對韓日車的低價策略,大眾的每一次降價都顯得非常被動、無奈。著名車評人鐘師認為,大眾車即使在歐洲也比韓日車略貴,在中國市場則面臨兩難處境:降價,只能減配置,這有損大眾品牌;不降,則市場份額不斷降低。
鐘師認為,此時牽手斯柯達是上海大眾多品牌戰略的開始。面對細分市場,“斯柯達”和“VW”兩個品牌雖然在緊湊車型和中高級車之間都有相關的產品,但是由于品牌文化和產品定位的不同,兩個品牌的產品恰恰可以對市場形成互補。
德國大眾高層曾表示,“把POLO引進中國是不明智的,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高技術含量的小車,而需要簡單的大車”。鐘師認為,上海大眾很可能利用共線生產斯柯達產品,充分利用生產平臺,利用低價斯柯達反擊競爭對手。
銷售渠道懸而未決
在斯柯達和上海大眾簽約之前,深圳兆方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是惟一被授權的斯柯達中國地區總經銷商。斯柯達品牌進入中國已有5年,而深圳兆方從去年開始急速擴建銷售網絡,并在央視等媒體投放品牌廣告,其用意自然是瞄準國產斯柯達的銷售網絡。但上海大眾方面也表示,今后生產的斯柯達產品,上海大眾將會根據其品牌標準提供全新的售前和售后服務。
有業內人士表示,斯柯達原有的銷售網絡如果廢棄不用是極大的浪費,而大眾與斯柯達來自同一血脈,技術共享,上海大眾有強大的售后服務體系。究竟兩個銷售服務網絡是否整合仍懸而未決。
背景
斯柯達百年歷史
1895年,Laurin&Klement公司成立,生產自行車和摩托車。
1905年,L&K推出了第一款汽車Voiturette A。該車型非常成功,并成為捷克成熟汽車的象征,并確立了該公司在迅速發展的全球市場中的穩固地位。
1925年,L&k與捷克最大的機械公司-Skoda Plisen合并,這標志著SKODA作為汽車品牌的誕生。
1991年4月16日,斯柯達加入大眾集團,成為大眾集團繼大眾、奧迪、西亞特之后第四個品牌。
2004年,斯柯達全球銷售轎車總量為451675輛,是捷克最大的出口商。
斯柯達在中國
斯柯達一直作為進口車存在于中國市場。
1999年,深圳市兆方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成為斯柯達在中國的總代理,開始較大規模創建銷售和售后服務網點。目前發展到50多個網點,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
目前,斯柯達在中國保有量超過3萬輛,包括了其三大系列的所有車型:速派、歐雅、法比亞。其中深圳地區保有量達到了30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