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公布了汽車企業出口排名情況:根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汽車企業只有兩家,第一位是第一汽車集團進出口公司,第二位是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有12家,依次是:江鈴汽車、中興汽車、哈飛汽車、江淮汽車、長安汽車、中國重汽山東進出口公司、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
汽車出口經營商猛增
去年1-12月我國共有1114家企業經營汽車出口,與2003年相比增長了58%,今年一季度有汽車產品出口的企業更是達到了840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0%,出口企業大幅增長的原因是因為從2003年開始,中國逐步調低了經營外貿企業的門檻,最低的注冊資本只要50萬元,政府并承諾從2005年開始取消外貿權審批制。
根據2004年的數據,去年出口金額在2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有6家:第一位是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第二位是哈飛汽車,第三位是長城汽車,第四位是奇瑞汽車,第五位是北汽福田。出口金額在2000萬美元以下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有11家,分別是江西江鈴進出口有限公司、江淮汽車底盤有限公司、北星(天津)汽車有限公司、長安汽車、中興汽車、吉利汽車等。出口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下300萬美元以上的有45家。
也就是說去年出口額在3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只有62家,而1052家企業的出口額都在300萬美元以下,今年一季度我國汽車整車(含成套散件)出口51864輛,同比增長279.7%。但整車金額僅為1.16億美元,大部分仍是高爾夫車和沙灘車,無疑今年新增的出口商對于出口的貢獻度也是微乎其微的。
轎車仍是“少數派”
2004年,全國出口整車(含成套散件)40.60萬輛,金額7.79億美元;出口汽車關鍵件12億美元、零件61.76億美元,40多萬國內整車(含成套散件)僅貢獻了7.79億美元,而其中乘用車僅為7.24萬輛,轎車不足萬輛。2004年世界汽車產品貿易額超過7500億美元,而汽車產銷量居全球第四位的中國,汽車出口貿易額卻僅為世界的1%,恰與一汽去年的汽車出口與銷量之比一樣:去年一汽銷量首次超過100萬輛,但是出口卻只有1萬輛,而這1萬輛里面,還包括解放卡車、一汽佳星的微面,轎車只有一汽夏利的區區1千多輛。
去年排在第二位的哈飛,出口的大多數是微面,路寶只是“少數派”。今年上半年排在第二位的長城,是以皮卡為主,重汽、福田和江淮以卡車為主,而江鈴汽車、中興汽車以SUV為主,長安汽車也是微車,只有吉利汽車、奇瑞汽車是大頭。
但吉利和奇瑞的出口都存在著小批量、一次性的特點,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如去年吉利實現出口5000輛,但卻出口到30個國家和地區,而奇瑞也在25個國家有經銷商,這樣平均起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銷量都屈指可數。
2004年我國進口車的平均單價為2.82萬美元;而我們出口到別國的整車平均單價僅為0.48萬美元,且比2003年同期降低了0.30萬美元,雖然2004年出口量和出口國別都有大幅增長,但無疑這只是在低起點上的低水平發展,由于中國汽車產業尚屬于幼年水平,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只能以非洲、東南亞、中東等為主要出口地,因此要想在轎車出口上獲得大幅度的增長,還需要一定的時日。
商用車將是增長點
相比自主品牌匱乏的乘用車市場,中國的商用車發育比較完全,自主品牌占領了大部分市場,20多年前,解放卡車就出口到了美國。目前來看,中國商用車特別是卡車發展的現實水平及與國際汽車制造業的比較優勢相對乘用車來說比較明顯,在開拓國際市場時,更能夠發揮“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從2004年的出口數據來看,輕卡占了大多數,江淮、江鈴、東風是前三甲,出口國家也不僅僅是在亞非拉,也有歐美發達國家。而在今年,重卡也開始發力:
4月22日,中國重汽隆重舉行810輛出口蘇丹重型車的交接儀式。這是目前國內重型卡車單筆出口量最大的合同。
這個合同是聯合國援助蘇丹運輸項目,要求810部重卡在3個月內交貨,因為時間緊,所以有比較大的風險,因此蘇丹的項目承擔商對全球著名的重卡公司進行了多方考察。經過深入的調研,他們看到了中國重汽的整體實力,認為中國重汽有能力按照用戶的特殊要求完成訂單,最終中國重汽也沒有讓他們失望。經過這一次出口,中國的重卡所具有的優勢也顯現出來。
中國重汽的副總王文宇告訴記者,同等馬力、配置的國產重卡,價格一般只有競爭對手的40%左右,這一點對客戶的選擇影響很大,當然,中國重汽本身過硬的技術和產品、科學的訂單生產管理、與沃爾沃合資的背景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據透露,去年中國重汽整車出口為529輛,而今年的這一筆810輛的大單,就已經將去年的紀錄提高了近60%。
除了中國重汽,陜汽也于2004就出口歐洲,并批量出口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一汽奧威,福田歐曼、重慶紅巖也都將在重卡出口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