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吉利金剛、遠景的推出,吉利宣布進入轉型期。然而面對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和遠低于預期的銷量,轉型路上的吉利走得很痛苦。
為了打開吉利的銷路,今年上半年,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重新調整了人事,出人意料地請來了毫無汽車銷售經驗的毛勇,擔任吉利銷售公司總經理。
繼毛勇之后,9月4日李書福再次搬來“救兵”。吉利內部當天發文稱:為適應集團戰略發展和經營管理的需要,經集團經營管理委員會主任提名,集團董事會討論決定,公司將聘請劉向陽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李信忠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兩位的聘期均為一年。
劉向陽此前的職務是青島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而李信忠能夠擔任吉利人事總監,主要得益于此前他曾在深圳華為、德勤等公司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市場策劃工作。
與毛勇一樣,劉向陽和李信忠均沒有汽車行業的工作經驗,但巧的是,他們此前所在的兩家企業,都以管理著稱,而兩個毫無汽車行業管理經驗的高層的到來,被業內人士認為吉利期望通過“行外”的力量,急于擺脫轉型困局的一個信號。
吉利轉型之痛
從2005年開始,吉利汽車便有了謀求向中高端車型轉型的沖動,并不斷加快研發中高端新產品的速度。但是吉利品牌的弱勢掩飾不了吉利向中高檔車型戰略轉型期過程中的困境,吉利在2007轉型之初就面臨嚴峻的考驗。
據日前吉利汽車公布的銷售數據顯示,前7個月共累計銷售汽車95623臺,同比下跌4.7%,僅為全年銷售目標24萬臺的40%。上半年,在中國銷量最大的前十大汽車集團中,僅有兩家汽車企業出現銷量下滑,吉利就是其中之一。再看利潤,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完成的利潤總額同比首次出現下降,降幅為5.05%。
相反,吉利在自主品牌領域主要的競爭對手,奇瑞和比亞迪卻以兩位數乃至三位數的增長率把吉利遠遠甩在了身后,奇瑞汽車,2005年銷售18.92萬輛,僅比吉利多出4萬輛,而2006年奇瑞汽車銷售已經達到30.52萬輛,遠超吉利13萬輛之多。
奇瑞A3,比亞迪F1和F6,以及華晨駿捷FRV和中華coupe等新車的頻繁推出,是他們銷量急劇增長的重要原因。“一年半以后,吉利會有很多車型推出,2008年到2016年,吉利的發展,將和今年的奇瑞一樣快”,吉利內部會議上,吉利高層多次表示。
在吉利,“以豐田為鏡”、“學習豐田”已成為吉利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吉利遠景和豐田卡羅拉的品質不相上下、售價低一倍,而銷量卻相差懸殊。”李書福開始思考吉利產品以外的原因。8月8日,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吉利汽車全球征集標志正式截止。為了征集標志,吉利汽車開出的360萬元標的堪稱全球最高。李書福真的急了
在劉向陽、李信忠之前,吉利在汽車企業大舉“挖人”,華晨的趙福全、奇瑞的祁國俊、長城的梁賀年都被其收歸旗下。
眾多汽車企業技術骨干的加盟、加上海爾的質量控制和華為管理,這些人物的到來,一方面給急速擴張中的吉利以技術和管理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也成為吉利宣傳其質量體系、品牌最好的憑證。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使吉利即刻銷量大增,而對于一個急速擴張中的企業,銷量上不去很容易會形成惡性循環,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今年上半年,低檔轎車的銷售量急劇下降,吉利汽車迫不得已將全年銷售目標從24萬輛下調至19萬輛。此外,吉利今年已把產品零售價下調5-6%,以應付巿場環境的急劇轉變。
在最近由毛勇組織的銷售公司會議上,毛勇為了應付市場的急劇變化,加壓副總。將所有的權力都下放到副總身上,銷售終端各個問題,直接找分管副總解決,而如果副總沒完成任務,就要被降級,副總降為大區經理,大區經理再可降級為商務代表。
雖然這個規定宣稱:經過經管會的批準,并奉行了獎罰分明的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從中不難看出李書福提升銷量的急切。為了彌補銷售不佳和降價帶來的資金問題,吉利正在推廣產品出口,以消除本地需求下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