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在華零部件供應商75%不合格”引起業內高度關注。日前,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中國區總經理WolfgangR.Wagner在接受國內某媒體采訪時說出了一席話,引起了業內軒然大波。 汽車產業內關注的視角再次投向表現平淡但內里復雜的零部件產業。
“中國國內零部件供應商整體水平和國外有差距。需要尖端技術的領域根本沒有競爭力,只是在低附加值的產品上才可以競爭一下。”業內汽車專家鐘師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道,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政府出面組織零部件產業的高新技術攻關,以改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落后的局面。
大眾在華零部件供應商75%不合格
11月8日,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中國區總經理WolfgangR.Wagn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為德國大眾等汽車廠家配套的中國供應企業,其配套的零部件僅25%能達到A級水平,另75%的比例為B、C級,即不合格。
我們隨即聯系大眾在中國的兩個子公司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上海大眾公關部部長顧渙表示消息中所說的B、C級都不合格并不正確的。A、B、C只是我們根據不同企業對零部件質量的控制能力給提供商劃分的等級。A級是免檢,B和C級需要不定期抽檢。
有媒體披露,分級的說法并不能表示中國汽車零部件業毫無問題。大眾汽車公司的數據顯示,在其全球采購中中國供應商的質量保證能力,在全球排倒數第二。
WolfgangR.Wagner對媒體的一句發言引人深思,“很抱歉說出這個殘酷的事實。”他透露,這75%得以通行,是因為供應商與公司銷售部門良好的私人關系。
國內汽車專家賈新光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企業零部件采購宜集中化,在全球范圍內公開招標。而中國汽車每個部門都有單獨采購的權力,這樣腐敗的機會就增多了。
國內零部件生產商生存堪憂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光祖曾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總結出3個癥結,分別為研發能力不強;規模小,無序競爭嚴重,行業整體效率低下;零部件廠與整車廠未能建立長期協作。
據統計,2006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7家整車廠需要的汽車零部件總值為130億元,而7家整車廠在本地只采購了40家“鄰居”的汽車零部件,總值僅27億元。
事實上,東風本田也很著急:公司所需要的空調系統、剎車系統等功能部件無處尋找。本土配套能力、質量不足依然是主機廠的心頭之痛。
在此前提下,外資零部件企業就趕搭上了汽車制造高速增長的快車,而本土零部件企業只能干干看著。
“跟外資比,我們的優勢就是價格低。一旦外資實現本土化生產,我們優勢全無,只能等死。”襄樊一家零部件生產企業張經理這樣對記者說道。
專家:政府應出臺扶持政策
“彌補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技術含量較低、研發能力欠缺、企業規模小等短板,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國內零部件企業聯合協作,找準市場空間,一方面發揮比較優勢迅速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在關鍵領域協同攻關,力爭取得突破。”國內汽車專家鐘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他同時提出,車企業要樹立帶動中資零部件企業發展的責任意識,通過積極探索共同發展的“整零關系模式”,實現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合作共贏的目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