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進步緣自競爭產能過剩促發競爭
在日前舉行的"2006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形勢將更嚴峻,到2010年汽車行業的產能將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還多。據介紹,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已有的整車生產能力約為800萬輛/年,加上在建生產能力220萬輛/年,建成后產能累計將達1020萬輛/年。而去年的汽車產銷量只有500萬輛左右。同時,各地投資熱情仍然不減,正在準備投資的規模預計可達1000萬輛,按照有關部門提出的每年增長10%的速度計算,今年的汽車產銷量將達到550萬輛,2010年將達到900萬輛左右。如果不對投資進行限制,屆時汽車產能可達2000萬輛左右,比實際需求多出一倍還多。為此,陳斌建議繼續完善汽車生產項目的核準條件。他說,目前汽車生產項目已有很明確的準入條件,但這些條件能否起到防止重復建設、過度投資的作用值得懷疑。
如何看待中國汽車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呢?對此,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首先,按照我們國家對于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相關行業的管理模式,雖然現在實行核準制,但其實質還是停留在審批制階段。而且以往的觀念是若要上項目,必須要有新增收入和盈利,這些如何得來?企業為了使項目得到審批,只能通過擴大規模來取得,而且那樣最為簡便。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的領導才會得出以上有關汽車業產能將大大過剩的結論。
其次,有關中國汽車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早在我國加入WTO之前就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2002年-2003年國內汽車行業的"井噴式"行情暫時掩蓋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那么中國汽車業究竟存在多大的產能過剩?該如何看待產能過剩呢?
從國際角度看,全球汽車產能在7500-8000萬輛,年銷售在5500-6000萬輛,產能利用率在70%-75%之間。而我國汽車業的情況是,產能約750-800萬輛,銷售500-510萬輛,產能利用率65%-70%,表面看似乎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但是由于我國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對于無效資產的處理存在諸多繁瑣的審核批準問題,因此相關企業對于那些已經不再使用的、剛性化程度較大的生產線在閑置的同時,仍將其生產能力統計在產能中,才會有現在的結果出現。而若將相關汽車企業的無效產能真正予以剔除,那么我國汽車業的產能利用率將提高到80%-85%的水平,應該說這樣的產能利用率還是很高的。
即便現在各地仍在大力發展汽車業,但到2010年真正能形成產能的也不過600萬輛左右,屆時綜合全國汽車企業的所有產能,汽車業的產能利用率仍可保持在70%以上的水平,而這一產能利用率水平應該說還是正常的。
此外,由于以前汽車業受國家過度保護,行業存在巨大盈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會有大量資金介入到這一行業中來,其體現就是產能得到擴大,盈利開始被攤薄。最終促使整個行業的盈利水平快速下滑,目前中國汽車業正經歷著這一發展階段。
最后,由于不同企業間的汽車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的存在,雖然從總量上看,汽車業的產能利用率無法進一步得到提高,甚至伴隨著新的產能的形成而有所降低,但是汽車業結構性的過剩并不能說明行業以及企業的發展已經陷于危機之中。
一個行業、一個企業要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就必須,也只能在競爭中才能實現,而競爭的動力源自何方?過剩,或者說相對過剩是最好的觸媒。從這兩年的數據看,優勢汽車企業在競爭中進一步得到壯大也說明了一切。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對汽車業產能過剩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也不能過份夸大汽車業產能的過剩問題。特別是站在國家最高管理部門的角度,如果都對此感到"束手無策",或還是以"計劃經濟"的思維來進行行業管理,那才是中國汽車業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