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在幾年前,當經濟學家們為"該不該鼓勵私人購車"各執一辭,在媒體上展開激烈論戰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在不久之后,汽車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潮水般不可阻擋地涌入了中國人的家庭.如今,一個汽車社會已開始真實而生動的展現在中國人的面前.然而,汽車社會來臨并不意味著汽車文明已然來臨,因為汽車社會屬物質范疇,而汽車文明則屬于意識范疇.打一個比方:同樣是喝酒,有人只會買醉,有人卻懂得品味,區別在于修養和境界因人而異.汽車也同樣如此:很多擁有汽車的人組成了汽車社會;很多擁有正確用車
理念的人,才能創造出汽車文明.那么,在國產汽車的技術與價格不斷與世界接軌的今天,汽車文明距離我們有多遠呢?什么才是一種正確的用車理念呢.這其實是一個長期被忽略,但又非常值得人們去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親眼目睹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周日,在懷柔某度假村停車場,一位中年女士停好車,正要帶著兩個孩子去品嘗鄉間美味,她旁邊的一輛
桑塔納卻在這時發出了刺耳的警報聲.只見從餐廳應聲沖出一位仁兄,上來便厲聲質問女士是否碰了他的車.女士被這位仁兄的氣勢所震懾,一時之間有些不知所措,隨即忙為自己和孩子辯白,而這位仁兄不依不撓,在仔細檢查了自己的車的確無恙之后,才罵罵咧咧離開,看樣子還大有"沒抓住現行,故且饒你一回"的意思.我很同情那位受了委屈的女士,我想這出鬧劇肯定會影響她帶孩子度假的好心情;我更為那位仁兄感到悲哀,因為在他眼里,自己的車顯然要比一個男人應該具備的禮貌和修養更重要.
如果說這只是一個偶然事件,那么有一種場景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某交通干線上擁堵不堪,原因是前方出現了交通事故.當你駕著如蝸牛般前行的車經過事故現場時,你往往會發現:雙方車輛只是一點微不足道的損傷或者幾乎并沒有什么損傷,但雙方當事人卻正在吵得不可開交,任此時正值上下班高峰,任后面的人心急如焚,只要警察不來,不爭出個子丑寅卯,他們的車是巋然不動的.看到這樣的人我就會想:就算他們不懂公德心為何物,就算他們原本就是無所事事,那么他們的車究竟是給他們帶來了便利,還是為他們平添了麻煩?
汽車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代步工具,它原本應該給人帶來的是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但在中國,小汽車被人冠之以"轎"字,和古代的轎子一樣,小汽車因此而被異化為一種社會的權仗,一種地位的象征.在汽車已不再高不可攀的今天,這種觀念在許多人心里依然根深蒂固.否則便很難解釋下列現象:明明是
哈飛的
賽馬天汽的
夏利,有些人偏偏要摘掉它原來的車標而換上
三菱或
豐田的車標;為了
車牌號多帶些"8"或者"9"等所謂的
吉利數字,有些人不惜去拉關系走后門甚至為此一擲千金;雖然只是一輛區區幾萬元的經濟型車,有些人仍然熱衷于為其加裝
真皮座椅等華而不實的高級配置.上述種種在中國市場特有的現象說明,在中國,許多人施加給汽車一種其所不能承受之重,而這恰恰與汽車本該具有的使命背道而馳.
在歐洲許多城市的鬧市區,停車位是一種最為稀缺的資源.這也就是中國人不待見的兩廂車在歐洲倍受青睞的原因.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羅馬,那里鬧市區街邊幾乎是嚴絲合縫停放的車輛令中國人驚訝不已,其前后車距如此之小,難道這里每個人都是倒庫揉庫的頂尖高手?在留心觀察之后人們才明白:那里的人入庫出庫,自己的車要頂到前車的后保險杠,再頂到后車的前保險杠,如此這般經過幾個回合才能達到目的.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國內,不知又會招來多少位仁兄劈頭蓋臉的厲聲訓斥,但歐洲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歐洲人的日常代步車,其前后保險杠因此大都傷痕累累,但他們會一笑置之,因為他們認為:作為代步工具,汽車是為我所用的,我決不會為它所累.
當然,我并不是說,我們不該關愛自己的汽車,畢竟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買一輛車目前還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我想說的是:汽車應該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它生來就是要被我們所駕馭,而不是相反,我們被它牽著鼻子走.我不贊成我們為汽車浪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我更不贊成因為自己的汽車,有些人體現出自己自私和虛榮的一面,因為這正是汽車文明所最不能容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