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決戰即將打響 如果說2002年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還主要表現在戰略層面的謀篇布局上,那么到了2003年跨國公司們除了繼續細化和落實戰略部署,在產品和市場層面上的短兵相接也越來越多起來。總的來看,2003年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紛紛向中國市場拿出自己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過去,跨國公司經常把在歐美市場都已經淘汰了的產品拿到中國來生產,但今年行不通了。個別
廠商還因此而飽受媒體非議,甚至付出沉重的市場代價。
二是市場越來越細分,跨國公司競相豐富產品譜系,為迎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而引進不同檔次的產品。轎車方面,以往跨國公司的合資產品主要集中在10萬到20多萬這個區間,現在,開始向兩端延伸,不管是價位在40萬以上的豪華轎車(像
寶馬、
奔馳)、高檔
SUV(像
豐田陸地
巡洋艦),還是10萬元以下的經濟型轎車(像
飛度、
高爾),都開始進入了國產車的陣營。
商用車方面,重型高檔
商用車的本土化生產步伐也在加快,如
VOLVO重卡、奔馳系列商用車。
三是許多新產品上市后降價節奏加快,價格越來越與國際接軌。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行業暴利的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尤其是今年以來許多新產品上市不久(有的都不到2個月)就開始調價,這是以往所沒有的。而且,個別國產的合資品牌產品的價格已經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是服務領域的競爭開始啟動。廠商在產品推廣過程中,開始把服務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砝碼,這一點在商用車領域尤其明顯。廠商在鋪設銷售服務網點和制定4S專營店的標準方面也投入了越來越多的心思。
顯然,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一場針鋒相對的市場決戰即將打響。跨國公司對于促進中國汽車業的快速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樣,中國市場對跨國公司壯大自身的意義也是非同尋常,認真研究并深入了解這個市場,以積極審慎的姿態邁好在這里的每一步,將決定著其能否在中國最終取勝。(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