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來汽車業高速增長的實質,是以銀行汽車信貸為主的私人購車的放量,它經不起年初銀監會審查車貸帶來的各銀行收縮車貸業務的打擊。
6月16日,
一汽大眾、
上海大眾同時宣布降價,降價范圍涉及
大眾旗下全部9個品牌44款車型,最大降幅超過10%。
市場份額第一的
大眾都扛不住了,還有誰能挺得住?就在16日大眾宣布降價不到24小時,6月18日,
東風雪鐵龍倉促應戰,宣布
愛麗舍系列全部降價。這是東風
雪鐵龍兩個月內的第二次降價,早在今年4月8日
愛麗舍系列價格已經降過一次。
大眾降價沖擊同行的同時,這股沖擊波也波及到了資本市場。6月17日,受大眾降價影響,滬深兩市汽車股股價暴跌。當天滬深大盤平開低走,略作上攻后受阻1478點,然后走出單邊下跌走勢,作為領跌主力,江汽股份、上海汽車雙雙跌停,其它轎車類和汽車零部件類股跌幅也多在5%以上,汽車股遭遇了200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股災,眾多基金紛紛采取中長線拋盤。
對許多業內人士來說,這一天的到來并不令人感到吃驚。事實上,自去年底以來車市就已經出現銷售增長的頹勢,根據各廠家自己上報的數字統計,2003年前10個月全國
乘用車累計庫存就已經達到10萬輛。尤其是今年年初,銀監會審查車貸更是猶如一劑退燒針。
危機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拔河還在繼續
來自全國多個城市的信息反饋顯示,目前各地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持幣待購跡象,受此影響,一些沒有降價的品牌也被牽連其中。長沙一
經銷商無奈地表示,“原來每月可賣100多輛,6月份只賣出了60多輛。大家都等著降價呢。”
據對大眾經銷商的調查,全線降價后大眾的銷售并沒有明顯增長,其中除
捷達銷量略有上漲,其他車型變化不大。
降價的利器并沒有奏效,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眾的降價幅度沒有達到市場預期。4月份以來,部分大眾經銷商已經提前降價,價格還低于大眾的調整價,此次降價并沒有實質效果。
大眾的降幅為何低于預期?據有業內人士推測,這次降價大眾方面很可能受到了有關部門的干涉,“因為降價意味著稅收的減少,地方政府往往對企業的降價態度很謹慎,而為了維持利潤,企業也會采取小幅度多頻率的降價策略。”
該人士認為,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份額最大,一旦
一汽大眾和
上海大眾的聯合降價幅度太大,很可能導致整個汽車市場的價格體系崩盤。
不過,該說法目前還無法得到證實。
對于目前各大企業小幅度多頻率的降價策略,最感到不適應的是經銷商。有經銷商擔心:價格不斷調整,消費者會繼續選擇持幣待購,持幣待購會進一步刺激廠家降價,加大消費者對降價的進一步期待,最終形成“持幣待購—轎車降價—進一步觀望與持幣待購”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