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激化
整車企業被迫打出降價牌,自然是想刺激正呈急劇下降趨勢的市場需求,以緩解急劇增加的庫存壓力,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這種想法可能要落空。
在上汽通用和南北
大眾接連降價之后,車市降價潮開始全面蔓延,而
經銷商正在成為降價的主要推動者。對于
賽歐、
寶來、
東方之子等多款車型,不少經銷商均推出了讓利優惠措施,就連向來被稱為車市價格標桿的
廣州本田,也有幾款車被經銷商列入了降價的序列。盡管如此,市場需求依然冷淡。
“不是我故意要買漲不買跌,實在是看不太明白現在的市場行情。”在得知車行推出優惠措施之后已經來看了兩次車的吳先生對記者說,“進口車跌得那么厲害,國產車的降幅有限,感覺不太正常,我看還有得降。”
面對這種情況,車行顯得很無奈。“大家都預期接下來還會有更大的降價空間,結果大家都持幣待購。我們能做的工作很有限,要打破這種局面,關鍵還在廠家。”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他現在最希望廠家在降價時能徹底一點,不要光是上下游做犧牲了,整車廠也把自己的利潤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銷售量上去了,對大家都有好處。”如果廠家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希望廠家能夠考慮當前的現實情況,調整今年的銷售任務量。“否則我們就只好考慮退出。”對此他憂心忡忡。
在新一輪的降價風潮帶來的盈利壓力下,汽車產業鏈各環節間本已存在的矛盾正在變得更加尖銳。據業內人士透露,近期,某知名整車企業在全國的50多家經銷商因為不堪逐月猛增的庫存壓力,再加上擔心完不成全年銷售任務,無法獲得年終返利,聯名向廠家提出要退出該品牌的特約銷售網絡。
經銷商在醞釀動作,零部件企業則早已有所行動。早在去年年底,密封件企業就在行業協會的牽頭下簽訂了“行業自律”條款:“不惡性競爭,不相互壓價”,這曾被業界看作是密封件企業針對整車廠建立的“攻守同盟”。而在更早之前,四川和江蘇的兩家軸瓦生產企業也曾建立過類似的“攻守同盟”,雙方約定對整車廠共同降價幅度控制在8%。雖然在整車企業的強大實力面前,零部件企業的這些行動很難獲得成功,但汽車產業鏈各環節間日趨激化的矛盾卻因此暴露無遺。
“這就像一輛汽車,當車輛在高速行駛的時候,由于慣性作用,車子身上的一些毛病往往被忽略了。一旦速度慢了下來,這些毛病就變得扎眼了。”一家不愿竟透露姓名的零部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前汽車市場的這個調整期正是整車企業修復與上下游環節關系的大好時機,如果整車企業只顧自己的利潤不管上下游的死活,等到下一波市場行情啟動的時候,整車企業就會因為缺少上下游的支持而喪失持續擴張的能力。也許是到了整車企業讓利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