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2日,全球500強的豪門“俱樂部”里首次出現了一家來自中國的汽車企業。
這天,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最新一屆全球500強名單中,上汽集團以2003年銷售收入972.9億元人民幣(約合117.546億美元)的成績,名列世界500強企業排名表第461位。
對于正陷入低谷的中國車市而言,這算得上一個難得的亮點。有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一個令人振奮的標志性事件,它表明中國的汽車制造業在規模和技術上已達到一定水平,也標志著上汽集團所代表的中國汽車工業的合資之路所取得的成績。
而對于上汽來說,此番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名單頗有些意外,因為早在2002年7月25日,上汽第一次正式提出躋身全球500強戰略目標時,制定的時間表是2007年。如今這個目標的實現被提前了整整3年。
轎車銷售量從2001年30萬輛,到2003年近60萬輛,并最終躋身中國企業夢寐以求的全球500強名單,看起來上汽有理由為此舉杯相慶,但出乎意料,上汽卻最終不得不選擇了低調從事。
除了一篇長達1萬字的媒體通稿,我們再沒有得到任何來自上汽內部的聲音,“本來是有一個大規模的新聞發布會,不過現在已經取消了,”代理上汽集團公關業務的一位相關人士說,“因為后來覺得該說的都已經說了。”
眾所周知,從2002年開始,中國車市迎來了出人意料的超速增長,有關統計數據稱,2003年,全國共生產汽車444萬輛,銷售4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6%和34.5%。其中最為生猛的是轎車產品。當年國內轎車總產量為201萬輛,銷量為197萬輛,同比增長84.4%和80.7%。中國已經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
行業利潤則更是花團錦簇:2002年我國汽車行業銷售總收入為646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實現利潤431億元,比上年增長60.94%,利潤增長高于銷售增長30個百分點,汽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高達28.45%。如果單算那些旺銷的轎車產品,其利潤率甚至高達100%。
這多少有些戲劇性,上汽提前3年實現戰略目標,成為第一家進入全球500強名單的中國汽車企業。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個狀況還能保持多久?至少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前景不容樂觀———這也是上汽不得不選擇低調的另一個更重要之原因。
首先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稱,國內汽車業產能過剩超過50%,而這種現象至少持續到2005年,由此整個行業將經歷一場大規模整合。
據統計,2003年全國全年轎車庫存為4萬多輛,其中十大轎車廠家庫存只有象征性的2724輛。但今年僅前5個月全國轎車庫存就高達6.32萬輛。其中6月份市場新增庫存轎車就達到4.83萬輛———這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數據。
上汽夯實基礎
如果拋開所謂的排名,面對現實,那么上汽要做的工作就是夯實這個美麗的泡沫,而這個工作的核心就是自主研發。
2002年7月25日,上汽在首次正式提出躋身世界500強的戰略目標的同時,還提出了另外一個目標———生產5萬輛鳳凰系列自主品牌轎車。
上點年歲的上海人都對這個名字不會陌生,鳳凰牌轎車是1958年上海汽車工業誕生的第一輛四門轎車(后改產為上海牌轎車),也是國內最早的轎車之一。“草窩里飛出金鳳凰”,曾是上世紀50年代末流傳于上海里弄的一句名言。
就在上汽進入全球500強消息公布的同時,7月23日,上汽集團與朝興銀行在韓國共同宣布,他們已經就上汽集團收購雙龍汽車控制權的有約束力諒解備忘錄的條款達成一致意見。該備忘錄將于2004年7月27日在漢城正式簽訂。
韓國雙龍汽車公司是韓國第四大汽車制造企業,以生產銷售越野車與高檔房車為主,更重要的是,其擁有奔馳的發動機技術,上汽集團可以通過對其的控股,實現對一流發動機核心技術的掌握。
而更早一些的新聞則是,6月17日,英國羅孚汽車與上汽已就合作達成一致協議,雙方將在汽車項目上展開一系列的合作,并最終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合作的內容將包括開發新車型、拓展羅孚全球汽車市場等。
分析人士認為,上汽通過與羅孚的合作,能夠得到后者一流的汽車底盤懸掛技術,為自主研發積累重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