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牌車最近剛降5000元,有朋友想買一輛,找了個
經銷商詢價,銷售人員熱情有加,表示在降價的基礎上還可下調8000元,令人欣喜。不過,讓朋友困惑的是,在整個過程中,銷售人員對“降價”一說如臨大敵,始終強調說:“這是廠家搞的促銷活動,9月30日截止。”當被問及活動期滿是否保持優惠價格不變,回答曰“不知道”。朋友不愿較真,對他來說,“優惠”也好,“降價”也好,沒什么區別,只要能省下真金白銀,心里就爽。
要較真的是車商。他們為什么如此敏感?到了9月30日后的車價,如果要恢復原價,固然可以叫“優惠結束”,卻也可以稱之為“價格上調”,或者干脆說“漲價”,也沒什么不妥呀。
同樣遮遮掩掩的還有某高檔品牌車,廠家“優惠”的幅度高達3萬-4.5萬元,讓人不敢輕易猜測該品牌的單車利潤。明明白白的就是降價,車商卻偏不承認,而是把“促銷”、“優惠”的外殼擦得锃亮。降價本是好事,能夠聚集人氣,按說也不會累及品牌形象,為什么諱莫如深呢?
明眼人提示:君不見,價格聯盟剛剛建立,好多廠家都紅口白牙地發誓說年內不降價,不過他們可沒有承諾不優惠,這叫給自己留條后路!現在
廠商個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說自己“降價”,脫不了“挑起價格戰”的嫌疑,被同行的口水淹死。經銷商更不敢公開說降價,否則很可能吃不了兜著走,據悉,“價格同盟”對違規降價經銷商的追懲更加嚴厲,將以高額現金處罰的形式體現。
說到底,在“降價”與“優惠”之爭的背后,隱藏的是整個汽車行業信用的缺失。許多車的價格常常是每店一價,消費者為求一最低價,只能在各經銷商處來回奔波,還得學會討價還價功夫,購車跟買菜一個樣。廠家的所謂“市場指導價”早已指導不了任何人,只能當作美麗的夢境來供車商自己欣賞。
可惜,從咱消費者眼中看來,車商在價格問題上缺乏可以信賴的透明度,甚至連基本的誠信都很難維系,當買車成為一場心力交瘁、疲于奔命的鏖戰,還不如再等等,等待一個沒有埋伏、相對透明的市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