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小政策車企叫苦 誰敢效仿保時捷維權
數年來對各地限制小排量車的“土政策”叫苦連天的國內車企,也許該向國際豪華品牌保時捷學習自救策略。
本月初,德國豪華車生產商保時捷汽車公司正式向倫敦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反對倫敦市長利文斯通提出的增收大排量汽車擁堵費的提議。
該公司常務董事安迪·戈斯說,保時捷上訴的舉動“是要保護倫敦和倫敦市民免受一項新稅收之害”,且這項新稅收“不僅不能減少倫敦市中心的二氧化碳排放,還會加劇空氣的惡化”。利文斯通則表示將與保時捷“斗爭到底”。
保時捷與倫敦市長“交惡”,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利文斯通阻礙了前者在倫敦的發財機會。早在2003年,在利文斯通的提議下,倫敦市中心劃定擁堵收費區,對一定時段內駛入該區域的車輛征收擁堵費,每天8英鎊。而“限豪計劃”規定,從今年10月27日起,如果機動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每公里225克,擁堵費將提高至25英鎊,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每公里120克的車輛可免交擁堵費。計劃一旦實施,保時捷公司46款車型中的44款每天將須繳納25英鎊擁堵費。
你阻我發財路,我就把你告上法庭。保時捷的做法,不恰恰是國內小排量車企的榜樣嗎?
面對各地五花八門的“限小”土政策,雖然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多次發文要求清除,但收效甚微。在“限小”桎梏下,小排量車的銷量也持續下滑,與整體車市高增長趨勢格格不入。眾多廠家苦嘆無奈,但他們的不快也僅僅是發泄在非正式場合的牢騷之上,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冰”動作。
如果說一定要從過去幾年的“限小”抗爭中找出一個“高個子”的話,長安汽車于2005年發布的“萬言書”則是此次抗爭的一大高潮。但這最終也擺脫不了“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
現在,保時捷狀告倫敦市長的政策,將為小排量車企“維權”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例子。如果按照法理角度而言,各地“限小”政策在法律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廠商若要狀告這些土政策,官司勝算肯定比保時捷的勝算大。
不過,又有哪家小排量車企斗敢效仿保時捷如是“維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