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制造業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向中國匯聚的時候,制造一詞在中國卻愈來愈快地貶值:企業高薪招不到高技能技工,家長越來越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技術、當工人。十幾年前還很吃香的工人,如今幾乎成了沒出息、沒地位的代名詞。
也許若干年后,中國官員們在熱情歡迎外商前來投資辦廠時會善意地提醒一句:工人請自帶。
完全可以肯定,沒有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技工支撐,“中國制造”的路會越走越窄。
為什么這么說?這是我們的國情決定的。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們的裝備水平不可能在朝夕之間趕上先進發達國家,“中國制造”的潛力和優勢在于擁有一大批價格相對便宜的高技能人才,如果我們在裝備上比不過發達國家,工人技能水平比不上發展中國家,“中國制造”必將失去了后勁。如今技能人才難找,沒人愿意學技術,根子在哪?筆者以為,關鍵是在分配問題上。現在,技術可以參與分配,資本可以參與分配,技能卻很少成為分配因素。在許多企業,員工在技術操作崗位辛辛苦苦干一輩子,不如到管理崗位混一下子,甚至不如到生產線上干一陣子,這樣,自然沒人愿意學技術、鉆操作。
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其本身是創造性復雜勞動。練就過硬技能,不但需要相應的理論知識,更要經過長期練習、積累、揣摩,故不少絕技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技能人才本身就是復合型人才,是珍貴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汽車行業是對制造技術要求高的行業,是高技能密集的行業。跨國公司不但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而且明顯加大了在中國采購的力度,中國成為世界汽車業的制造中心其勢難擋。汽車行業應該像重視規模,重視產品開發那樣重視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在這一點上,長安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鑒,企業對技能人才像對待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那樣,開辟了成才成長通道,即使做工同樣可以致富,可以成名成家,真正做到人人都可成才,崗崗都有出息,不愧是有眼光的長遠之舉。(中國汽車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