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世界輪胎工業創新與變革浪潮一浪接著一浪。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技術競爭你死我活,輪胎工業每年都有新看點。
2003年,業界討論最多的是7項輪胎創新技術:米其林C3M技術、固特異IMPACT技術、普利司通BIRD技術、大陸MMP技術、倍耐力 MIRS技術、三海CCC技術、橫濱/東洋不二精工輪胎新工法。這些技術使輪胎行業開拓了全新的視野,預示著“輪胎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
2004年,安全輪胎、智能輪胎、輪胎充氣內壓監測裝置在世界多個區域市場實現了商品化。進入2005年,業界傳媒一再報道的聚氨酯(PU)輪胎研發有了新突破。國外的有美國Amerityre公司的轎車PU輪胎樣品已經通過獨立檢驗,米其林北美公司的PU輪轂一體型輪胎———“爐箅(Tweel)”輪胎裝在奧迪A4車上試駕。國內的有上海某輪胎企業組織了PU輪胎技術鑒定,華南某高校正抓緊新一輪樣胎試制和試驗。
美國Amerityre公司稱,他們開發的PU輪胎技術是輪胎產業近百年來最偉大的技術革命,不但輪胎性能好,重要的是制造輪胎的工藝方法成本很低。該公司宣稱,全套生產設備的投資只有常規輪胎生產設備的1/15。這就是為什么該公司敢說投資18億美元就可以達到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3家大企業加起來的產能。在這個問題上,米其林也不示弱。年初在底特律北美國際汽車展上,米其林美國研究&開發中心主任TerryGettys告訴業界:“汽車界每百年也許只有惟一的一次大革命,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了新百年的曙光,‘爐箅’概念能夠延伸到眾多領域,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米其林帶來了“爐箅”輪胎,中國同行已有幸目睹這一“未來10~20年間引領輪胎產業進步的重大創新產品”。
面對紛紛面世的革命化輪胎新技術,中國輪胎企業應當如何應對?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就現在的形勢看,中國輪胎產業正處于技術制約的發展階段。中國輪胎產業在完成了斜交胎到子午胎的轉型后,當前正經歷著又一場新的巨變:集成化工廠、納米技術、產品智能化、綠色輪胎已成為產業科技的主攻方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技術競爭成為競爭的核心。中國要從輪胎大國提升為輪胎強國,要從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型轉變,要解決國際競爭中的技術壁壘問題,惟一出路就是盡快從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近年來,中國輪胎企業規模小、產品專業化程度低的狀況已有了較大改觀,研發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目前,中國輪胎行業規模經濟已初見成效。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全國規模以上輪胎企業有198家,輪胎總產量2.39億條(包括部分摩托車胎)。如按簡單加權算數平均計算,單廠產量已達到 120萬條,比上年增長58.31%。特別是全鋼胎單個工廠產量如上海輪胎雙錢公司已在世界名列前茅。2004年,單廠超過百萬條的輪胎企業有35家,占總數的17.68%。這35家輪胎企業產量2.01億條,占總產量的84.1%。如果按國際通行的銷售收入計算,2004年輪胎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企業有11家,占總數的5.6%,而銷售收入占總量的52.13%。規模效應已成為中國輪胎行業2004年一個可圈可點的亮點。中國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35、40、45系列輪胎,17″、18″、20″的E級、Y級、W級高性能轎車子午胎已開發成功;全鋼輕卡子午胎、公制低斷面全鋼胎和全鋼工程子午胎也已開發成功,且遠銷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
因此,中國輪胎行業要以企業為主體,建設更具活力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項目為載體,推動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以人為本,構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目前,一場由國家倡導、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活動正在全國展開,輪胎企業應抓住機遇,開拓思路,協同作戰,攻克急需的核心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輪胎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就某種意義而言將是輪胎行業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中國輪胎企業必須抓住這場變革與創新的主動權,面對世界性技術創新潮流,在“后工業化時代”有所作為。如此,在新一輪變革中,中國輪胎企業才不會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