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潤滑油市場已經成熟,但國產潤滑油品牌離成熟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喜的是,一些中堅品牌已經開始救亡圖存。
11月18日,長城、昆侖、統一參加央視黃金段位廣告招標,3家企業在A特段均有中標,投標總額近3億元。潤滑油企業積極參與投標,預示著國內油品業開始注重品牌建設。
長城依托中石化一直以潤滑油市場領頭羊自居,目前其油品加工能力已突破100萬噸,并在全國建有2.8萬多座終端營銷網點,其高端潤滑劑曾直接用于“神舟五號”。
副總經理宋云昌表示,目前長城正按中石化部署的“統一計劃安排、統一資源配置、統一市場開拓、統一品牌形象、統一產品開發”來整合原有的油品開發及品牌資源,12月19日,長城潤滑油上海、茂名分公司首批產品下線,標志著中石化潤滑油品牌統一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沒有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靠山,統一更多的是依靠市場。3月21日,伊拉克戰爭爆發第二天,統一就在央視推出了“多一些潤滑,少一些摩擦”的廣告,市場反應之快使業界側目;統一還抓住邊遠地區國外品牌影響較弱這一特點,積極拓展西藏、云南等西部省區市場。
目前,統一潤滑油年生產能力已達30萬噸,并計劃在2004年將現在的1.3萬家經銷店發展到3萬家。“統一的定位是中國高端潤滑油市場的第一。”李嘉說。
背靠中石油的昆侖潤滑油雖然起步較晚,但卻注重終端市場的拓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昆侖市場部的黃先生告訴記者,昆侖最關鍵的策略就是細分市場、揚長避短。
他舉例說,在安徽市場,殼牌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2002年5月,昆侖潤滑油開始對殼牌發起爭奪戰,通過制定差異化的終端和服務策略,目前昆侖在皖南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30%,知名度在行業中已達90%以上。
他說,一開始,昆侖就對殼牌牌展開終端市場調查,通過3個月的詳細調研,找出了競爭對手的弱點:殼牌等國際大品牌都是簡單地通過經銷商代理運作,價格透明,經銷商利潤較薄;殼牌等品牌提供的產品附加價值很少,以服務為導向的產品經營特色表現不充分;有些司機反映使用殼牌產品產生油泥較多,有積碳生成現象出現等。
知己知彼后,昆侖開始出手:針對殼牌積碳多的缺點,力推昆侖SG15W/40這種能有效祛除積碳的產品;針對殼牌比昆侖價格高10%左右的事實,強化宣傳價格優勢;在殼牌尚未重視的卡車市場進行宣傳促銷,爭取客戶群等等。最終昆侖在皖南站穩了腳跟。
昆侖市場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既然與國際大品牌的較量無法避免,那就不如主動出擊。
潤滑油市場亟待規范
目前,國內潤滑油市場不僅品牌林立,而且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比比皆是,“一根木棒一口鍋,一年能掙一萬多”的劣質產品制售者屢禁不絕。
今年6月中旬,北京市房山區質監局搗毀了該區長陽鎮一造假窩點,共查獲各種規格的假冒“長城”、“美孚黑霸王”、“殼牌”等名牌車用機油4000公斤,假冒“金帝牌”制動液552瓶。
據專家介紹,潤滑油的家用和工業用油有19個大類,其中汽車用潤滑油占50%左右,不少消費者缺乏油品基本常識。有些司機對著光看潤滑油是否透亮來判斷品質,或用手捏試來判定油的粘度,這是不正確的,潤滑油的外觀并不能反映質量水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潤滑油都在包裝的醒目位置標注API字樣,標稱是高級別的潤滑油,但實際上,中國真正通過美國石油協會API認證的潤滑油產品極少。
調查發現,潤滑油指定使用現象也很普遍。不少潤滑油企業與汽車企業結成聯盟,購買某類車型就推薦使用某類潤滑油,許多汽車出廠時,服務指南上就已標明要使用哪種潤滑油,而且這種現象已經滲透到各汽車養護站及維修網點。一位出租女司機告訴記者,她一直用統一潤滑油,這是公司統一規定的。
此外,收費也很混亂。在一般的維修點,換一次機油即潤滑油及機油濾清器的費用需三、四十元至八、九十元不等,同品質的國外品牌潤滑油,一般要價在100多元以上,有的高達200元至500元。在維修站,維修人員往往會熱情地向客戶推薦國外品牌潤滑油,有知情者告訴記者,賣國外牌子的潤滑油利潤大,不少知名品牌其實是很便宜的冒牌貨。
北京汽車工業研究所一位專家表示,沒有必要過分迷信國外品牌,更不要過于迷信一些添加劑,有些國外潤滑油添加劑廠家宣稱,只要添加過,即使漏空了還能行駛多少公里,純粹是欺人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