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板厚就一定安全?走出汽車安全誤區
許多人買車時,首先考慮的是要買一輛安全的車,要有安全氣囊、抽緊式安全帶、還要有ABS、防側滑裝置等等。有人認為,汽車鋼板厚的、車身重的車肯定安全。其實并不一定。
前幾天,在天津參加汽車產業國際論壇時,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在飯桌上談起汽車安全的話題。這位專家認為中國汽車消費者在汽車安全問題上有許多誤區。
專家告訴我們,如何在撞車的情況下保證乘員的安全,國際汽車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美國的做法是加大汽車的重量和鋼板的硬度,以硬碰硬。而日本的做法是不加重汽車的重量,而是在車身設計出一個吸能區,碰撞后把大部分能量吸收掉,從而最大限度地 保護乘員的安全。一般來說,兩個重量不同的汽車迎面相撞,吃虧的是重量輕的一方,可是誰也不敢保證你撞上的車一定比你的車輕。再說,汽車自重大油耗也大。這兩年美國車之所以在市場上節節敗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油耗大,而國際石油價格則屢創新高。
日系車的特點是重量輕油耗低。在安全問題上,采用的策略是以柔克剛。整車帶有逐級吸能及抗變型能力的骨架。在發生碰撞的一剎那,車體盡可能多地吸能,保障駕駛室不變形,從而保護駕乘人員。從碰撞實驗的結果來看,盡管前臉被撞的稀巴爛,但是氣囊能打開,車門能拉開,乘員的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天底下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車撞爛了可以修理,報廢了還可以找保險公司理賠。而人如果出了事則是金錢難以挽回的。日本一些汽車廠家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在車撞人的情況下盡量減輕對行人的傷害。這就要求汽車的前臉要更柔軟,材料更輕薄。在高油價的今天,日系車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與其安全、節能的特點不無關系。
近年來,國內生產的日系汽車發生了幾起碰撞后斷裂的個案。于是給消費者一個印象,日系車雖然經濟省油,但是鋼板薄,不安全。專家認為,這種看法有點片面,鋼板厚度差零點一毫米并不影響汽車的安全。在國內銷售的日系車在上市前都進行過多次碰撞安全試驗,結果都是符合要求的。事實上,那些汽車斷裂事故都是在十分偶然和極端條件下出現的,并不足以說明這些汽車不安全。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每年要進行300多輛汽車的碰撞試驗,基本上每天撞一輛車。從碰撞的結果來看,合資企業的產品安全性相對要高一些,因為這些車型都是成熟成型,在引進前已經進行過各種試驗,包括碰撞試驗。
為了保證碰撞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自己掏錢,在國內汽車市場上隨機購買5款轎車進行碰撞試驗,每款車買3輛,從不同角度進行碰撞試驗。目前已經對3款車進行了碰撞試驗,還有兩款車正在準備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將在10月底向社會公布。據了解,這些做碰撞試驗的車型,都是國內生產的,既有歐系品牌,也有日系品牌。結果公布后,消費者就可以對這幾款車的安全性能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
不管汽車再怎么安全,總是一層鋼板蒙著一個骨架,汽車不是碰碰車,更沒法和坦克相比。汽車碰撞安全試驗是在一種極端情況下所做的試驗,廣大汽車司機還是要小心駕駛、安全第一,千萬別讓這種極端的情況發生在自己的愛車上。
|
如果網友需要將本文轉載到論壇,請點擊下方按鈕復制代碼,再在“PCauto論壇”發貼框里粘貼即可,該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其它大部分論壇,非常方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