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一長假前都要為愛車做一次例行檢測和保養,為的是不誤休閑七天的天倫之約和遠離喧囂之歡。而每年的這個季節也都是各個汽車商家為籠絡老客戶,建構品牌忠誠度而紛紛開展秋季大服務行動的最好時機。目前,進駐中國的各大汽車品牌在所謂的售后服務方略上大致還跑不出這一固定套路。 呂先生,典型的京城高知創業人士,也是所謂標準的某擁有大保有量的日系汽車品牌的老客戶。因愛車此前有幾處小刮傷,趕在國慶節前也正好到了九萬公里保養,于是集一塊到一家標準品牌4S店進行維修保養。呂先生介紹,因為車輛刮傷有保險公司保修,該車的維護保養一般也就六七百元吧。但當呂先生將車子放在維修站里兩天后,呂先生接到維修站的第一個電話,電話里,維修站服務經理告訴呂先生,他車子減震球籠磨損嚴重需要更換,呂先生毫不猶豫答應換,沒過多會,維修站的電話又來了,這一次維修站告之呂先生,他車子的制動蹄需要換了,這一次呂先生還是爽快地應許換件;然而,沒過兩個小時,維修站的電話又來了,這一次又是需要換一堆讓呂先生一概聽不太懂的專業詞匯……
呂先生聽后頭腦發大,先是一口拒絕,但服務經理告訴他,車子的問題我們檢查出來了必須要履行告之車主的義務,按專業要求,這些東西必須換,如果車主堅持不換也可以,但因此而出現任何問題,車主必須自己承擔。呂先生聽到這里,頭就更大了,甚至身體都發飄了,而且感到要開上這輛從維修站出來的車更加前途未卜,說不準哪天就會面臨血光之災……一番激烈思想斗爭之后,呂先生只好同意全數更換,一結賬3000多元!
毋庸置疑,隨著中國汽車社會的日漸成熟,及品牌競爭的加劇,汽車后市場消費的理性、合理與透明已經成為當今汽車類消費者最強烈的呼聲。絕大多數消費者從泥沙俱下的汽車市場經過千挑萬選,終于淘得一款感覺性價比不錯的車子,可一腳踏進汽車后消費市場,才知道這是一個更加渾濁而深不可測的塘子。不僅價格高高在上,而且連自己是不是該消費都摸不著頭腦。可以肯定,中國車主或多或少都有過和呂先生上述十分類似的經歷:配件該不該換,是換還是修,是換總成還是換零件,換與修的區別在哪里,不換的后果是什么……差不多的消費者都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而維修站的貓膩也就全藏在這其中:能用的配件要消費者提前換,能修的不修,能局部維修的要求換總成如此等等。面對這些被特殊授權的“業內行家”,消費者不過是魚肉,只好任由刀俎了。
對于諸如此類問題,業內已是人人皆知。在公車主導,品牌競爭不充分的年代,恐怕少有人過問這類問題,然而今天,在消費者權益日益高漲的大背景下,著力關注汽車后市場的理性與規范的企業也是鳳毛麟角,盡管每一個汽車企業都有十分明細的售后服務規范管理與操作流程,但這些管理與流程更多地體現在正宗配件、24小時救急、配件與工時的標準費用執行、服務硬軟件建設等表面形式上,而對于“過甚維修”、“過多維修”這類隱性增加車主費用的惡劣情行,多數廠家則表現出“民不告,官不究”的態度。對于消費者而言,要想在上萬零部件的轎車維修中區別出正當維修與“過甚維修”似難于上青天。
2005年,我們在國內眾多的汽車企業中,也僅僅看到最讓消費者踏實的兩條售后服務承諾:一個是東風日產提出的“五心服務”中有一個響亮的“費用安心”;另一個是華晨金杯提出的“10年20萬公里超長保修”。這讓我們在鋪天蓋地流于形式的售后服務“大行動”中似乎看到了一片新綠。
不可否認,要徹底根治汽車后市場“過甚維修”的頑癥絕不是一個簡單工程。這其中的職業素養和行業道德建設是一個百年大計,它十分類似于國內醫院的腐敗問題,要徹底根除它一個是需要在體制上解決,如檢測與維修分離等。當然在國外還有一種辦法來規避這一頑疾,這就是有許多專門承接汽車延長保修服務的代理服務公司。他們通過對目前主要在用車型的維修保養費用進行統計之后,對車主在用車按使用年限進行固定費用包干式的擔保,即代理公司根據客戶使用車輛的具體品牌與年限,按一定期限收取一個固定費用,客戶車輛在這個期限內所產生的除保險公司擔保之外的全部維修費用由保修代理公司承擔。無疑類似的服務將受到日益繁忙而又高度專業的當代年輕人的歡迎。據說,國內專門從事車輛延長保修服務的代理公司已經正式出現,如北京泰登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等。
但作為國內一個從業多年的汽車傳媒業人員,記者更希望看到類似東風日產與華晨金杯這樣的來自汽車企業本身的建設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