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貢山縣城到丙中洛,方百許里,其間山道蜿蜒,群峰矗立。壯觀的“怒江第一灣”,就在丙中洛的附近。怒江從石門關奔瀉而下,流至丙中洛的扎那桶時,突然拔起一座山峰,生生擋住水路,江水因而向西急轉,形成北-西-南“U”狀的大灣。
在懸崖邊俯瞰這一段河流,水如奔雷駿馬,而桃花島霧鎖茅舍,一靜一動,相得益彰。臨淵嘆流,饒是我們曾經滄海,也不禁為它呆若木雞。
丙中洛是怒江大峽谷內最大、最有名的一個“壩子”,位于“三江并流”的腹心區。當地人堅貞不渝的相信這就是“香格里拉”,他們的桃源,行者的樂土。
我們來了。雖未生死相證,卻也顛簸困頓。但這桃源并不安靜。小鎮上熙熙攘攘,觸目盡是自駕者、背包驢和盛裝的當地人,讓人懷疑是否走錯了地兒。一打聽才知道,明天是當地一年一度的仙女節,十村八寨的人都趕這兒來歡慶了。
問了幾家旅館都已客滿,終于在月芳客棧找著了棲息地。
“你們哪兒來的?”門口站著一青年男子。
“成都、武漢。你呢?”
“上海。”
他叫WK,從六庫走至丙中洛,已呆數日。隨后會走茶馬古道去西藏。
他問了我們的打算,向我們做了些建議。就這樣,大家相識了。在路上相識就是這么容易,沒有城里的矜持、戒備。WK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說影響了我們的心情,或許乃至決定。
緣份這個東西格外鐘情于旅途。如果不住“月芳”,我們不會認識WK;如果不進入小木屋,我們也不會與“村長”一行相遇。
吃罷晚飯,閑逛。忽聞路邊小木屋傳出熟悉的藏曲。遁聲而去,屋里擠滿了人,或圍爐起舞,或舉杯暢飲。抵不住當地人的盛情,便入鄉隨俗。其中一位大個子,黑黑的,戴一副眼鏡,看著像“文化人”,自稱是這兒的村長。還有一位被介紹是縣委副書記,一個儒雅的白面書生。
大家同歌共舞,縮短心距。飛羽觴而醉月,宴瓊庭以坐花。小小木屋,似將掀去,廣闊天地,正好縱情。移師屋外,情更濃,舞更猛,歌聲更強勁。相逢是首歌,分別是明天的路,真誠卻是你我心中的情。
喜歡這樣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