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業教練技術
企業教練這個行業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美國,正是美國從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型社會的年代,企業經理們發覺到以傳統的工作模式無法解決企業的新問題。同時,也發覺到企業的商業環境每天都在快速地變化,而知識的更新速度和信息的爆炸使得企業在管理知識型員工方面遇到了諸多障礙,傳統的顧問式管理無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如何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令各類型的知識型的員工更有創造力,美國 AT&T, GE 等一些著名企業的經理們,他們借用了體育教練的概念,發展了企業教練的事業。企業教練技術作為一種新穎有效的管理技術,從一誕生起就已被歐美企業廣泛運用。如美孚石油、IBM公司、寶潔公司、國泰航空、愛立信、BPAMOCP石油公司、英國航空公司、柯達公司等多間國際著名企業。
“企業教練技術”作為一種最新、最實用、有效的管理技術,能使被教練者洞察自我,發揮個人的潛能,有效地激發團隊并發揮整體的力量,從而提升企業的生產力。教練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過程,洞察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令被教練者有效達到目標。
1997年歐洲《公眾人事管理》發表關于參與企業教練技術培訓后的報告顯示:
通過企業教練技術培訓后能增加22.4%的生產力;
通過培訓并加“教練”的能增加88%的生產力。
創意領袖中心(The Center of Creative Leadership)1997年的報告:
據美國調查顯示,在所有實行“教練”制度的公司,其中77%認為,采取有系統的教練能夠降低員工的流失率及改善整體表現。
二、怎樣將“教練技術”應用到企業管理中
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怎樣來提高企業中“人”的能力來適應日趨嚴峻的市場形勢。透過他人的能力完成任務,是管理者一種基本的管理能力。做不到這一點,就不算是個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如何能夠透過你的下屬和員工完成任務呢?這就要看管理者能不能把“金字塔”倒過來,“知行合一”;知是認識,行是實踐。知行合一即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又是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今天通常指在自我素質修養,不僅知道還要做到、說到也能做到。不論求任何學問,貴在知行合一,才能有所成就,所學的也才能生根。行也可以說是行為,行為是將信念轉化為行動,透過行為才能產生成果,讓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不過我們談到的行為,強調的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行為的規范:即在公司環境中,符合常軌的行為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參與的法則》。這些行為規范說的是員工該如何共同工作,對公司能否創造競爭優勢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教練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將人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然而,不同企業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生產的產品不同,其產品結構也不同;今天大多企業員工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企業管理者所面對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和素質高低不一的員工;如何在企業管理中用好“教練技術”,這又是一個管理者面對的新問題,也是一個新課題。“企業教練技術”的應用和“企業執行力”一樣,不但是現今企業必須面對的新課題,也是一個大課題。雖然現階段已有不少的關于“企業教練技術”方面的文章和書,但是至今也還沒有人提出令人滿意的見解。它不像其它的企業課題,早已累積了大量的知識與著作。譬如說策略,有關策略的各式理論,早就沒什么知性的挑戰可言,只要找一家顧問公司,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策略。領導能力的培養?相關的書籍可說是多至數不清。面對“教練技術”的應用,不是搬來其它公司的案例套進去那么簡單,它有特殊的一面,也有它靈活的另一面;特別是在應用中與管理者或教練本身水平有直接的關系。《亮劍》中有這樣一段話:“一支部隊也是有氣質、有性格的,而這種氣質和性格與首任的軍事長官有關,他的性格強悍,這支部隊就強悍,就有靈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