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1月26日,家住日本名古屋的盛田久左衛門和盛田收的長子誕生了,他就是后來SONY公司創立人之一盛田昭夫。盛田一家是一個古老的釀造世家,在名古屋是一個富裕的家庭。盛田昭夫的母親很愛好西方的古典音樂,盛田昭夫之所以對電子產品和音響器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是受了她的影響。當盛田昭夫讀初中時,盛田久左衛門花了難以置信的600日元,買了一臺從美國進口的電動留聲機。盛田昭夫有一個親戚是電子工程師,他向盛田昭夫展示了自己制作的電動留聲機,盛田昭夫看后覺得不可思議,象這樣的東西不僅工廠制造,業余愛好者也能制作,這正適合盛田昭夫的需要。于是開始購買有關電子學的書籍,并且訂了許多介紹音響技術最新資料的國內外雜志,他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花在這門新愛好上。不久,盛田昭夫因為在電子方面的研究上花去太多的時間而影響了學業,甚至因考試不及格而被學校勒令退學。盛田昭夫的母親被經常叫到學校去就商討對策,不過盛田昭夫的數學、物理、化學成績還是好的。就這樣跌跌碰碰之中,盛田昭夫后來進入到大阪帝國大學物理系學習,并于24歲畢業。在當時的日本現代物理學領域,大阪帝國大學成為認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向往的地方,它擁有一流的師資和現代化的設備,在應用物理系中有非常優秀的學者,如發明八木天線的八木秀次教授,磁控管的發明者岡部金治朗教授等。
大學畢業后,盛田昭夫成了一位職業海軍軍官,獲技術中尉軍銜,在橫須賀的航空技術分廠光學部工作,從事研究紅外線制導武器和夜視瞄準具的協助管理工作。在這里,盛田昭夫認識了一位優秀的電子工程師井深大,后來,井深大對盛田昭夫的一生影響很大。在大學學習與作為一名職業海軍軍官期間,盛田昭夫有機會接觸到當時日本先進的、前沿的軍事電子技術,這對他后來的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井深大在1908年出生于日本后木縣,1933年畢業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科學工程學院,曾經是早稻田大學的理工科講師。早在學生的時候,他就以“動態霓虹燈”獲得巴黎萬國博覽會優秀發明獎。井深大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電子工程師并且具有很好的領導才能,此外,井深大良好的社會關系也不能忽略,井深大的岳父是近衛文公爵的得力助手前田多門,近衛曾經幾度擔任日本首相,前田多門則被提拔為戰后第一任文部大臣,井深大是有機會從中了解到當時不少軍事和外交局勢的來龍去脈。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整個軍事機構包括海軍在內都被解散。盛田昭夫離開海軍,到了東京工業大學成為一名講師,井深大也離開他原來的公司,來到東京開創自己的事業。井深大和前田多門在征得盛田昭夫的父親同意后,井深大與盛田昭夫一起于1946年5月7日下午,在東京市中心的一座燒毀的百貨商店三層樓上建立了一間新公司,即SONY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當時井深大38歲,盛田昭夫25歲。
新公司成立,首先考慮的是生產哪一類有希望的產品。開始時,曾經生產過供電唱機修理用的電動機和拾音器,為美軍接管的日本廣播公司(NHK)生產過專業播音設備。不過,井深大卻是向往當時日本所沒有的鋼絲錄音機,一次偶然的機會,井深大在向(NHK)交貨時看見一臺美國制造的磁帶錄音機,他決定制造這種新的磁帶錄音機,但是,受制約的不是錄音機本身,而是錄音機所用的磁帶,公司不但要自己制造錄音機,還要自己制造錄音機所用的磁帶,磁帶成了成敗的關鍵。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終于取得成功,不但錄音機取得成功,磁帶也制造出來了。1950年,井深大出任社長,到1952年時,磁帶錄音機的生意已經變得非常順利。磁帶錄音機的這次開發過程使盛田昭夫和井深大深刻地認識到要擴大硬件事業,軟件事業是絕對必要的,在以后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
1953年,盛田昭夫首次到西方旅行,他察覺到公司的全名“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放在產品上不大好看,讀起來象繞口令。他在去美國視察時,發現根本沒有人知道怎么發音。他開始意識到,公司的產品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個好聽易記的名字。后來盛田昭夫和井深大花了很長時間決定公司的名字,最后,將其創造性地更名為“SONY公司”。“SONY”是由拉丁文“Sonus(音)”與英語“Sonny(可愛的孩子)”轉化而來的。在荷蘭旅行期間,盛田昭夫作為一個普通游客參觀了飛利浦公司,他驚奇地看到飛利浦是如此一間龐大的公司。對于象飛利浦博士這樣一個出生在農業國家窮鄉僻壤的人,能夠建立如此高技術的世界聞名大公司感受頗深,盛田昭夫從荷蘭給井深大的信中就流露出他遠大的志向“如果飛利浦能夠做到的,或許我們也能夠做到”。
真正使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揚名世界的是它的晶體管收音機,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這一奇跡般的器件注定將改變世界。但在當時還沒有能用于收音機的高頻晶體管,幾乎人人都認為低頻晶體管僅能應用于簡單的助聽器。井深大卻不這樣認為,那時的收音機幾乎與冰箱一般大小,全家必須集中到“有收音機的房間”收聽它,他看到的是晶體管制造的收音機,不再是放在桌上、發出高熱的電子管收音機,它將可輕松地隨身帶著走。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決定背水一戰。1954年1月,他們以25000美元買下生產晶體管的專利后對晶體管進行重新開發。其間,公司的研究人員江崎禮夫發現了電子的隧道效應,引出了隧道二極管的開發(十七年后,江崎禮夫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金,他是工作在日本工業界的科學家中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經過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使得公司從拿到晶體管授權執照后到1955年便產出了第一臺收音機TR-55,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比國內同行整整早了兩年。TR-55為公司帶來豐碩的利潤,但井深大理想的機型要更小、更輕、更方便攜帶,結果兩年后推出了更小型的TR-63,小到可以放進口袋,當時是全世界上最迷你的收音機,該機一舉賣出150萬臺,并出口到美國。它帶來了“小型輕便”產品的開發熱潮,實現了產品的個人化。
大約在1955年,日本的經濟出現猛烈的增長,兩位數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和低通脹大大地提高了消費支出能力,國內市場成了公司奮力開拓之地,這給公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但是資金依然短缺,公司的顧問委員會委員,如:萬代順四朗(日本大銀行家之一,原三井銀行的董事長)、田島道治(后來出任宮內廳廳長)等積極地尋找可能的投資人士,為公司募集資金。1958年1月,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正式改名為SONY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公司股票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1959年,后來的SONY公司董事會主席大賀典雄加入SONY,當時大賀典雄年僅29歲。大賀典雄在1930年生于日本,1953年畢業于東京國立藝術和音樂大學進入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隨即開始歌唱事業,是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和樂隊指揮家。當時,他買了一臺東京通信工業公司最早的轉盤式錄音機,過了不久他把這臺錄音機退給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并畫了很多改進圖。作為藝術學院學生的他在參觀了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在一群技師及專家面前,針對產品缺陷侃侃而談,然后還拿出親手繪制的錄音機內部構造精密設計圖進行講解。所作所為鎮住了工廠的廠長,沒想到一個藝術大學的學生能具備專業工程師的知識。從那時開始,大賀典雄就與這家公司結下了不解之緣。
踏入60年代,SONY的產品實現了由聲音邁向圖象的轉變,公司的業務也開始向全球拓展。1960年,SONY推出了世界第一臺使用晶體管的微型電視機TV-8-301,對電視的發展史做出貢獻。1960年2月美國SONY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6個月后,在美國發行了200萬股SONY的普通股票,是戰后頭一家在美國公開發行股票的日本公司。1961年,盛田昭夫成立SONY設計中心,由年輕的大賀典雄主持。1962年,SONY香港有限公司成立。1963年,SONY推出了世界第一臺晶體管錄象機。1964年,也就是大賀典雄進公司五年之后,他已經成了一名董事,這在傳統的日本公司里是前所未聞的事。1966年,盛田昭夫寫過一本名為《學校成績別在意》的書,書中強調企業應注重個人能力而非文憑,這種觀念對日本傳統的雇傭積習提出質疑并在日本激起強烈反響。后來,他居然將SONY公司的所有的人事檔案全部燒了,被日本人民譽為勇于打破框框的勇士。在60年代,有一件事幾乎將當年創業維艱的SONY拖垮。當時SONY的黑白電視機雖然賣得不錯,但進入市場的時間太晚,無法占主導地位,而且當時SONY落后于彩色電視的競爭對手。1961年,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到美國參觀貿易展,他們被加拿大的恩斯特.勞倫斯所發明的彩色單槍柵控式彩色顯象管 Chromatron所吸引(恩斯特.勞倫斯是發明回旋加速器的物理學家),這種顯象管如果調整恰當,亮度可以很大,效率也很高,可是過于復雜。1962年,SONY就從專利權的所有者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購買了許可證并下力氣加以研究。但是直到1964年才推出使用此種顯象管彩色電視機,由于有不少技術問題,顯象管的成品率不高,使得彩色電視機售價壓不下來,甚至成本高過售價兩倍,結果賣得愈多賠得愈多,而且返修嚴重,SONY前后僅生產了1萬5千套后就放棄了,這件事給SONY造成龐大的損失。井深大深信彩色電視機是SONY繼收音機之后取得另一個領導位置的關鍵,而且他認為SONY一定要發展自己的技術,免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盛田昭夫為了SONY的未來破釜沉舟,費盡關系幫公司貸到一筆錢,井深大則帶領一批工程師日以繼夜地改良單槍彩色映像管。他們不但要做出亮度和畫質更勝于美國的RCA蔭罩式顯象管,同時得壓低制造成本。經過兩年時間,數十名工程師的努力,SONY于1968年發表第一臺30cm Trinitron電視機KV-1310。當初盛田昭夫貸的那筆錢,在Trinitron推出后3年內便全數償清。據統計,到1998年底,共賣出1億8仟萬支Trinitron顯象管,Trinitron顯象管幾乎成了SONY的代名詞。為表彰SONY開創Trinitron顯像管上的努力,1972年,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為Trinitron顯象管的成就頒發埃美大獎。同是1968年,CBS與日本SONY合資成立了CBS/SONY,目的是在日本與香港推廣CBS與SONY的唱片,大賀典雄被任命為SONY同CBS合資設立的CBS/SONY唱片公司高級總經理,他積極地拓展業務,使這家公司發展為日本最大的唱片公司。
接下來的歲月幾乎是一路高歌。
1968年,推出U-Matic錄象機,直到今天這種制式的錄象機仍在制造、銷售,使用于全世界,是廣播電視中最流行的錄象放映機。到7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之后,盛田昭夫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日本商界的代表。當美國各大廣播電臺正在利用U-Matic錄象機時,盛田昭夫認為人們應該在家里也同樣利用這種裝置。廣播電臺使用的錄象機既不方便又非常昂貴,SONY公司可以把這種機器引進家庭為目標。盡管電視機給人們以全新的天地,但它也存在缺點,不管電視節目有多么好看、多么有趣,但不能保存信息,人們為此不得不經常改變時間表。SONY公司制定了“觀看電視節目不受時間拘束”的新觀念,于是在1975年,SONY成功制造出全世界首部家用卡式錄象機,1/2英寸之Betamax SL-6300。
1979年6月22日,第一部立體聲“Walkman” TPS-L2問世。它為人類創造了可以“隨時隨地欣賞音樂”的新文化,神奇地改變了世界欣賞音樂的方式,隨時隨地自由享受音樂變成了一種時尚的個人體驗。許多追趕時尚潮流的年輕人也都以擁有Walkman為榮。在清風白云的郊游野外,在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旁若無人地獨自欣賞Walkman的流行音樂,市場銷量迅猛增長。
1979年9月,盛田昭夫訪問中國,受到鄧小平的接見,盛田昭夫對中國當時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1981年,SONY還成功開發出3.5英寸磁碟機,現在已經是每臺個人電腦必需的配置。此時,SONY在世界影音界的領導地位已經初步奠定。當模擬時代進入高峰期之際,SONY已準備跨進神秘的數碼領域。1975年是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00周年,大賀典雄想,100年過去了,還沒有一種產品和發明能夠取代模擬唱片,他在歐洲學習的時候,與著名的指揮家音樂大師卡拉揚成為了摯友,并在那個階段結識了好多音樂界的朋友,包括著名的PHILIPS唱片公司的同行們,于是,他在世界范圍內四處尋找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傳統的唱片轉化為數字化的CD,并有了快進、倒退等功能。終于在1982年10月1日那天,SONY公司與PHILIPS唱片公司合作研制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張CD唱片上市了,一張小小的12cm唱片就能將整整一部交響樂全部收錄進去,這與大賀典雄的精巧構思是密不可分的。CD唱片盤發明出來了,但當時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唱片曲目也非常少,一般的消費者不能接受,于是,大賀典雄帶領SONY公司與美國的CBS公司與世界上的許多音樂家和樂團合作,灌錄了大量的CD唱片。逐漸地,CD唱盤開始在全世界風靡起來。同年,大賀典雄被正式任命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1984年,SONY推出Discman便攜式CD Walkman D-50。到1992年,SONY已經占領了CD唱機75%的市場份額。1988年和1989年大賀典雄以20億美元完成了對CBS唱片公司(現為索尼音樂娛樂有限公司)與哥倫比亞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現為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的并購。1989年,日本出了一本震動全世界的書《日本人可以說不》,作者為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此書針對山姆大叔發難,認為日本應當、而且可以與美國分庭抗禮,爭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