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產品”大都中國制造
除了香水,記者在一家汽車裝飾店里,看到幾款固體車蠟,外包裝上全是日文,店員告訴記者:“這是進口蠟,效果很好。”當記者提出,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不知如何使用時,店員表示:“和一般車蠟一樣,就是在車漆上打就可以。”至于有什么注意事項,店員說:“那就不太清楚了。”
在記者隨機的走訪調查中,不僅是汽車香水、車蠟類的裝飾品的包裝存在著類似問題,一些汽車改裝件、汽車電子用品、太陽膜等,包裝上也是中文、日文或英文夾雜,有的汽車裝飾用品包裝上甚至看不到任何中文標識,生產日期、有效期等更難找到。雖然店員一再鼓吹這些東西都是進口產品,但是有關部門對一些汽配城進行調查發現,96%的汽車用品都是作坊式生產,不少產品質量和宣傳差別大,假冒進口汽車用品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汽車上光蠟、汽車香水、地膠等問題嚴重。
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北京消費者普遍認為,汽車用品市場存在質量欺詐行為,產品真假難辨。比如汽車座套,產品表面看起來差不多,質量卻是參差不齊;普通消費者很難看出其中奧秘。用一段時間問題就出來了,當時都說是沙發布,實際凈是化纖的,靜電很厲害。還有汽車輪胎,說是進口的,其實就是一些偽劣產品,開一段時間后輪胎就出現裂紋、起鼓包和突然爆胎。
據業內人士介紹,不同檔次、不同品質的汽車裝飾用品,價格相差很大,有些產品甚至存在嚴重的環保指數不達標等質量問題。由于大部分車主對這些產品都是初次接觸,搞不懂其中底細,很難把握質量和價格,所以經常受騙上當。
業內爆料
穿上“洋外套”利潤大增
“價格低廉的國產汽車裝飾用品一旦披上‘洋裝’,身價就會倍增。”在汽車美容裝飾行業工作的段小姐向記者揭秘:以國產香水為例,低檔香水進價只有3-5元,如果換個中文的包裝,頂多能賣到50元。但是如果穿上“洋裝”,馬上就能賣到上百元;如果運氣好,還能賣到更高的價格。
鄧寧格在其著作《工會與罷工》中寫道:“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有了穿“洋裝”后巨大的利益驅動在“作怪”,也不難明白為什么汽車美容裝飾用品都喜歡穿“洋裝”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人買東西喜歡看包裝,只要打著進口旗號,就能賣個好價錢。而且,一些人喜歡攀比,如果你買了國產品牌,人家會認為你很窮;但是如果買了國際品牌,就會高人一等。無所謂這國際品牌到底有沒有或者存在不存在,反正他也可能沒聽說過。”很明顯,一些汽車用品商正是看準了消費者的“崇洋”心理。這種做法,其實已是汽車美容裝飾業的一個“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