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大陸車用電子產業發展趨勢1
全球車用電子廠商盤踞產業龍頭角色
中國大陸主要車用電子業者多達千家,全球車用電子廠商挾帶與全球車廠合作關系,快速進入市場成立據點,而本土企業規模多半偏小型,在缺乏品牌知名度與先進技術支持下,形成多家盤據,競爭激烈態勢。
2005年CCWResearch調查中國大陸前十大廠商中,九家為全球車用電子廠商,前五名依次是RobertBosch、Delphi、Visteon、ContinentalAG及HyundaiMOBIS,第七至第十則為Motolora、Denson、SiemensVDO及Valeo,九家廠商市場占有率高達65%。排名第六且唯一的中國大陸本土廠商航盛電子,市占率為5.3%,主要從事汽車音響生產與品牌經營,并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汽車音響廠商。
盤踞中國大陸主要國際車用電子廠商,歐美業者較早且較多,其次為日本及韓國。其多為車用零組件廠商背景,且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基于相關政策約束、市場不熟稔等考量,故采取與當地業者合資經營為主。隨著加入WTO之后,汽車產業政策逐漸開放,市場態勢愈顯透明,國際大廠基于極大化自身利潤,轉以收購或增加持股等方式,開始滲透既有合資關系。而當地業者為有效連結歐美整車廠關系、技術提升等考量,反而,不得不強化與國際零組件業者合作以進入市場。
國際車用電子主要廠商布局中國,歐美廠商如Bosch、Delphi與Visteon,主要以長江三角洲區域為主,至于韓日則較集中于環渤海地區、珠江三角地區。以產業價值鏈來說,目前仍定義中國為生產基地,并以滿足當地需求為主,但隨著當地零組件生產規模經濟逐漸成形,出口規模將具擴大潛力。
近來,國際大廠的布局除做為生產據點外,亦有將研發中心轉移的趨勢。基于中國大陸市場之高成長潛力,加上大廠近來廣受財務壓力,為追求接近市場,承接當地優質人才、低廉薪資成本等優勢,從生產延伸至科技研發轉移的活動,將愈趨積極。
非汽車核心技術領域為中國本土廠商主要著力之處
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EMS廠商最多,ABS次之,GPS則最少。中國本土廠商亦多從事EMS領域,但此市場主要卻由國際大廠占據。當涉及汽車核心技術,如控制、安全等議題,本土廠商技術能力與國際大廠仍有相當差距,且合作關系也非不如國際大廠間長期合作來得緊密,故汽車核心技術相關議題,國際大廠具有絕對的優勢。
但在非涉及汽車核心技術、技術門檻較低的產品類型,如汽車音響、防盜器、中控鎖等,本土業者就具有嶄露頭角的機會。其中,21.4%從事汽車音響,主要以代理或OEM方式進入市場,部分廠商則朝自主研發、品牌方式邁進。
本土主要業者產業結構:家電IT廠商與純粹車用電子廠商
中國大陸車用電子廠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家電IT大廠,初期以投入整車制造業為主,但多半表現不佳,故紛紛轉向風險較小的車用電子市場;另一類為純粹車用電子廠商,則主要投入非汽車核心技術領域。
中國本土主要業者經營領域與動向,如表一所示。家電IT業者投入,如康佳、創維、TCL與四川長虹電器,從事車用影音娛樂為主,以車用液晶電視為起點,發展至前端相關車用電子產品如車用音響、車用電視、車用DVD等。純粹車用電子業者,如深圳航盛電子、北京合眾思壯、上海科臻電子與上海東方久樂,此類業者發展較為廣泛,包括車用影音娛樂、車用GPS或車用安全。
相較于其它國家車用GPS發展,中國發展則較為緩慢,這與圖資不完整、消費者認知及價格因素有關,中國地圖信息異動性高、圖資信息官方控制嚴格,影響電子地圖內容形成,也影響導航精準度。另外,消費者目前并非視其為必需品、價格又偏高,皆影響發展進度。而目前大陸當地發展車用GPS,合眾思壯為一綜合GPS業者,扮演代理商并往OBM發展,另外,配合中國對于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政策推廣,科臻電子則以發展ITS解決方案方式切入市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