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年多跟賣我車的4S銷售混熟了,4S賣車,車的利潤的確不算搞,10萬的車總利潤只在2000~5000一臺(這點利潤恐怕只夠開銷銷售的基礎工資和銀行貸款,店面租金這些的),車的指導價是公開的,4S能給的最低優惠價廠家也是限制死的,低于這個價賣,要是被廠家知道會有處罰(金錢,提車權等等),金融貸款,手續費是4S自己收的(屬于行業潛規則),這個費用收不收一看車好不好賣,二看你的議價能力了,保險這個是4S賺錢的一大塊(大約是總費用的20%~30%),這個錢是4S跟銷售按比例分的,另外還有上牌費,上牌費硬性支出大約在140~180的樣子,另外還有人工開支大約半天,不過絕大部分4S上牌費除去硬性開支外,剩余都是給銷售的所有的這些附加費用,都是4S盈利的手段,也是4S可以彈性操作的項目,單靠賣車,沒有這些附加項目,除了部分豪車因為車的利潤足夠高,其余所有品牌基本都活不下去的,這些項目一部分是4S的利潤,另一部分則是相關操作人員的提成,這其實是市場的基本規則,沒啥大不了的,如果不想對這些附加項目買單,有兩個選擇,一是買冷門車,車不好賣自然什么費用都沒有,還有各種優惠,二是去買豪車,豪車利潤足夠高,不需要這些附加費用就能活得滋潤,服務體驗自然就好說到底一切還是市場規則在起作用,要想享受足夠好的購物服務,就努力賺錢,你有足夠多的錢自然能享受這個帶來的優質體驗,那些買什么東西都把自己當做“上帝”的,都是被營銷手段忽悠傻的,賣東西的人沒有足夠多的好處,一時的熱情可以,長期保持?買東西的人可以問問自己能不能做到先,作為消費還處于關注性價比的水平上的人,購買階段的服務完全沒必要在意,關注產品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最終價格只要不比別人買的貴就得了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