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80后有沒有可能就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個有經驗的人,我可以給95后一些購車建議。國產車和合資車都有自己的定位,都形成了自己的標簽。國產車貼的是性價比高,內飾豪華,穩重時尚,合資車貼的是穩重,耐用,優秀,不會有什么小問題。買了合資車就別想著換了,說明合資車性能不錯。即便如此,如果我是95年出生,我還是建議你買國產車。畢竟95后的我還年輕。現在車使用年限短,兩三年就要更換。在這樣的行駛條件下,不需要對車輛的耐久性有什么特殊要求。反而高大上的國產車更吸引人!合資車的評測技術賣的不錯,尤其是動力系統的匹配和車輛底盤的調校。合資車在有限的材料范圍內絕對發揮出了最好的水平。如果你開的是合資車,你一定會發現合資車的響應性非常出色,傳動也很順暢,總能滿足車主的期望。合資車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主要是別人發展了很久,技術經過長時間的沉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就像我們常說的大眾、雪鐵龍、Logo、通用、福特等車企發展了幾百年,中國整個工業化都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從1979年到現在,只有41年,汽車的發展時間就更少了。如何發展國產車?簡單來說,就是把合資車拆開,分析一下,畫個瓢,然后國產車就慢慢成型了,比如
哈弗H6(
查成交價|
參配|
優惠政策),吉利約伯等等。汽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整體,很難精確模仿,尤其是涉及到發動機標定、變速器標定、底盤整體水平調整等等。這些無形的核心技術,只能靠我們工程師自己摸索。在挖技術和挖人的競爭中,中國自主品牌做得非常好,不僅挖了中國人,還挖了外國人。國產汽車的技術水平與日俱增。五年前,挑任何一輛國產車都是問題多多。一輛行駛了2到3萬公里的新車,需要在4S的一家店進行維修,有些問題甚至無法改善。但是現在國產車已經完全吸收了合資車的技術。從這幾年反映的結果來看,國產車的穩定性和耐用性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開10萬公里以上是沒問題的,比如吉利和長城。換句話說,國產車不僅外觀出眾,內飾優秀,符合中國年輕人的審美,而且足夠耐用,滿足短期使用的要求。現在95后平均年齡太小,手頭積蓄不足。性價比更高的國產車更合適。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