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或者在過橋洞、隧道等昏暗條件下行車時,后方車輛的前大燈眩光會造成司機夜盲。即使眩光光源移開后,殘留在眼睛內的影像會造成盲區,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白癍效應”。這種效應會使司機的反應時間降低1.4秒。當車以每小時百公里行駛時,在您對前面的危險作出反應之前,1.4秒時間足以行駛42米之多。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汽車發生事故的幾率。為了減少汽車后視鏡在弱光照條件下“白癍效應”對司機的影響,防眩目后視鏡也就應運而生。而在目前市場中應用的防眩目后視鏡主要分為兩種即:手動防眩目后視鏡與自動防眩目后視鏡。藍鏡后視鏡雖然能起到防眩目作用,但是在弱光環境下,其本身也就基本上起不到原有的作用了,安全隱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一般中低配汽車都會裝配有手動防眩目后視鏡。這種后視鏡,原理簡單即通過光學原理抑制眩目,這種后視鏡使用一塊兒雙反射率的鏡子,當駕駛員感覺到反射光過強或者刺眼時,可手動拌動后視鏡角度調節桿,使后視鏡角度偏移,此時鏡面的反射率小,自然可以削弱光線強度。減少反射光強度,降低“白癍效應”的不利影響。自動防眩內鏡零部件組成:自動防眩后視鏡運用了“電致變材料”技術。而“電致變材料”中顏色的變化可以通過外界電壓的改變而實現,電壓直接決定了材料的變色程度,調節外界電壓與電流就可以控制“電致變材料”的變色程度,同時起到一個防眩目的作用。自動防眩后視鏡能夠根據汽車周圍環境的光照情況,自行調節電壓或電流,進而改變鏡面的亮度(折射率)。相比手動防眩目后視鏡來說,智能自動防眩目后視鏡打開防眩目功能不需要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去用手撥動內鏡上的撥桿去調節折射率,而是會自動打開調節功能;另一方面,智能自動防眩目后視鏡的變化是一個緩和的過程,會隨著環境光強的改變而做出相應變化,對駕駛員不會產生負面干擾,而手動防眩則的變化時剛性的,非明亮即暗。同時,當駕駛員用手去調節鏡子時,眩光事實上就已經刺激到了眼睛,此時調節后視鏡反射率“白癍效應”其實還是會存在的,只不過程度較輕而已。真正的自動防眩目后視鏡,除了能起到它原有的擴大駕駛員視野的功能外,還得盡最大可能的不去影響到駕駛員的正常駕駛,不需要駕駛員去做任何不必要的操作,并且還能為駕駛員提供一個更好的、更安全的駕駛環境。購買改裝時一定要搞清楚,看明白,不要馬馬虎虎的弄個不太靈光的東西就不值得咯!
0有用
0踩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