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里鄉村--黟縣宏村
在上一個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最富有的人群并不是我們現在的沿海地區,而是徽商和晉商,其中尤以徽商創造的經濟文化業績最為突出。古徽州不僅山川秀麗,文風昌盛,民間習俗也自成一統。走近徽州,步入那一個個由白墻青瓦、高低錯落的馬頭墻、精美的雕刻和讓人無限遐思的天井組成的徽州民居,仿佛走進了夢中的故園,回到過往的淳樸歲月。
黟縣宏村是距屯溪65公里的一個偏僻小村,也許是深藏群山之中、睽離現代文明的緣故,這個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迄今仍然保留著許多古徽州建筑。
初秋的一個清晨,我們帶著一身的風塵,揉著一夜未眠酸澀的雙眼,來到宏村。雖然在來宏村之前,我們已經在攝影作品中看過宏村的模樣,但我們還是被眼前如畫的風景迷住了:群山如抱、藍天碧水,丹楓掩映中,白墻青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整個古村落就像一幅詩意盎然的中國畫一般。一切讓人不由想起清人王元瑞的《黟山竹節詞》,"南湖一水津玻璃,十里鐘聲柳外堤。"王元瑞詩中的南湖就是宏村的南湖。
在宏村,共有兩個湖泊一條曲溪,這南湖據說是仿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所建,還有一個稍小的湖泊更絕,整個湖泊呈月牙狀,名曰月塘,又叫月沼。宏村正是因為有了這南湖和月塘,才更添一份風韻,顯得生動而精妙。我們順著湖邊的小徑走著,但見寬闊的南湖和月牙似的月塘象一大一小兩面鏡子,將富有韻律感的徽州民居和藍天白云、青山紅葉悉數倒影其中,使人分不清哪處是水中、哪處是岸上。當微風輕輕拂過湖面,水中的風景在一片漣漪中慢慢起皺模糊,又變成了一幅灑脫的寫意山水。那寫意山水合著微風的律動不斷流轉變化著,一回頭間,隨著風的離去,又恢復了靜止的狀態,水中岸上又是一模一樣的景色了。
南湖和月塘不僅是宏村風景的點睛之處,更是宏村結構布局的關鍵,村落借南湖和月塘之水而成牛形,故宏村又有"牛形村"的別稱。其實,宏村之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眾多明清徽州建筑和如畫美景,更在于它獨特的牛形村落布局。古宏村人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并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仔細在宏村轉一圈,你會發現,西頭的雷崗宛如"牛頭",前后四座橋梁恰似"牛腿",村中數百幢明清建筑如同"牛身"盤踞,一條一米寬千米長的清澈溪流形似"牛腸"環繞全村,那月塘和南湖分別是"牛胃"和"牛肚",整個村落就象一只昂首奮蹄的大水牛,實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觀。
古宏村人為何要將村落設計為牛形,我們無法得知,但是古宏村人如牛一般勤勉是肯定的。在徽州,素有"四門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說法,汪氏是徽州最有名的旺族,歷代不知出了多少達官巨賈,他們靠著自己的勤勉和學識,為徽州贏得無數榮耀和財富。
這宏村,就是比較有名的汪姓聚居地之一。現在宏村的汪氏后人,一樣具有很強的經濟頭腦,知道宏村的資源價值,雖然村子沒大門也未設售票處,當我們離開時,村人還是向我們每人收取了20元錢參觀費。這20元錢和宏村的美景相比當然是很便宜的,我們只是奇怪村里為何不開發一下,在進村之處搞個售票亭,村人說,"不用,外地人我們一眼就能認出來,一般大家都愿意掏這20元錢,不愿掏的就算了。"。看來,經濟頭腦加知書達理的徽州遺風還是世代綿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