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合歐盟7國緊急提案:2035燃油車禁令或放寬,車企迎喘息期
**德國聯合歐盟7國緊急提案:2035燃油車禁令或放寬,車企迎喘息期**
【柏林訊】在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于11月28日緊急提議后,德國聯合意大利、匈牙利等7個歐盟成員國正式提交修正案,要求重新評估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這一提案直指歐盟碳中和目標的執行路徑,試圖為傳統車企爭取技術轉型窗口期。
### **政策轉向:從激進禁燃到“技術中立”**
原定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計劃,被視為歐盟綠色新政的核心支柱。然而,隨著電動車滲透率增長乏力(2024年歐盟僅12%)及充電基建滯后(覆蓋率不足30%),德國政府以“產業安全”為由提出妥協方案:允許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e-Fuel)的燃油車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同時為小眾車企延長減排過渡期。
梅爾茨政府強調,此舉旨在避免“經濟自殺”。德國汽車工業直接關聯超60萬就業崗位,而大眾等企業已啟動數萬人規模的裁員計劃。民意調查顯示,對政府支持率不足半數的梅爾茨,正面臨產業界與勞工階層的雙重壓力。
### **合成燃料:技術救星還是過渡方案?**
修正案將合成燃料推至風口浪尖。該技術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與碳捕獲合成燃油,理論上實現“零碳燃燒”。保時捷等車企已投入巨資布局,但其商業化仍面臨瓶頸:
- **成本劣勢**:當前生產成本達4.65美元/升,是傳統汽油的4倍;
- **能效爭議**:同量能源下,電動車續航里程為合成燃料車的5倍;
- **環保質疑**:燃燒仍排放氮氧化物,被環保組織稱為“綠色漂洗”。
行業分析指出,合成燃料更可能應用于航空、重卡等難以電動化領域,而非主流乘用車。歐盟委員會亦表態,將在2026年重新評估技術可行性,并保留收緊碳排放標準的權利。
### **車企的雙軌博弈:轉型與生存**
面對政策松動,傳統車企采取“兩手策略”:
- **電動化加速**:大眾、奔馳通過與中國車企合作(如大眾入股小鵬)降低研發成本;
- **燃油車續命**:寶馬研發氫燃料內燃機,保時捷計劃2030年80%新車使用e-Fuel,但均限于高利潤車型。
與此同時,德國車企正加速海外布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如問界、蔚來搶占BBA市場份額)進一步擠壓其生存空間,大眾已宣布關閉三家德國工廠并削減員工薪資。
### **歐盟內部分裂:經濟現實與氣候目標的角力**
提案暴露了歐盟成員國間的深層矛盾。以意大利、匈牙利為首的汽車產業依賴國支持德國立場,而環保先鋒國則批評此舉“背叛碳中和承諾”。分析認為,修正案通過概率取決于兩大因素:
1. **經濟數據**:若2026年電動車滲透率未達預期,政策或進一步放寬;
2. **技術突破**:合成燃料能否實現成本與環保的雙重突破。
梅爾茨在提案中直言:“綠色轉型不能以摧毀歐洲工業為代價。”這場圍繞燃油車命運的博弈,已不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更是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下的生存之戰。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