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變革,業內有一個普遍的看法: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所以智能輔助駕駛,成為了電氣化轉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
但比亞迪的智能化就一直被視為是“短板”,而近日有消息稱比亞迪選擇百度為其智能駕駛供應商,掀起了不少人的熱議,比亞迪的“短板”好像終于要被補齊了。不過這也讓人想問,比亞迪為啥會交給百度做?自己做哪兒不好?
25萬以上的車難賣,智能化要“背鍋”?
比亞迪的智能化到底如何?比亞迪漢EV Di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硬件采用了3顆毫米波雷達+單目攝像頭的硬件方案,這樣的方案應該有著很強的能力上限。但在去年的中汽中心6款熱門車型CCRT輔助駕駛測評中,與人身安全密切相關的“緊急避險性能指標”中,比亞迪漢EV位列倒數第二,可以說Di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比亞迪的優勢在于性價比高,但很顯然當價格來到25萬元這個級別之后,消費者的需求會變得不同,刀片電池雖然是一個很大的亮點,但是本質上和別的電池并沒有質的區別,而比亞迪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也導致高端之路始終難以突破。
與百度牽手才算是雙贏?
在一個講究快速的時代,在三電系統方面的研究,已經耗費了比亞迪大部分的精力,很明顯在智能化方面比亞迪也面領著大象轉身困難的難題。那么,找到一家可以互補的企業,百度看上去就是首選。

百度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的技術并不讓人懷疑。百度早在12年前就在布局“自動駕駛”實驗室,2020年為其投入資金高達195億元,占營收比是18%。在去年的百度大會上,百度生產的“汽車機器人”Apollo還被列為是全球四大自動駕駛的領導者之一,無疑在這個領域百度已經算是佼佼者。

相對于華為已經有實車落地,百度目前還停留在路測階段,找到合作伙伴推進智能輔助駕駛落地是百度的當務之急,銷量更龐大的比亞迪能為百度帶來更多的數據支持。對于比亞迪來說,百度的一套智能輔助方案的成本,大概為2萬多元,華為大概是4萬多元。比亞迪一直以來都是很強調性價比的車型,如果比亞迪在補齊智能的“短板”后,還能保持成本優勢的話,那么選擇百度無疑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
為何不選擇華為?
百度與華為有所不同,百度是參與者,只提供技術和方案,準確來說是技術供應商,而華為是決策方,從軟件到硬件都是由華為來決定,華為想要更多的話語權,從和它合作的幾款車型都能看出來,比如都推出了子品牌。問界M5發布之后,有關金康賽力斯淪為代工廠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

這對于同樣強勢的比亞迪來說是不會同意的,而百度給出的合作方案就更加多變靈活了,一種是類似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的集度汽車。還有一種方式是,百度與在其他車企合作中扮演的是類似博世的供應商角色,給了車企更多的選擇空間。
寫在最后
從目前的來看,百度的Apollo的智能輔助駕駛號稱L4級雖然還在測試階段,但是下放到比亞迪量產車身上,估計能給對手帶來降維打擊,扭轉比亞迪在沖擊高端化上的劣勢。這樣一來,用第三方技術填補了自己的不足,也能為比亞迪后續潛心研究智能化輔助駕駛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